文档详情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共30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发布:2025-05-05约4.51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导入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存相当危险狩猎采集食物极不稳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饲养种植

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部分: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第二部分: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第三部分:先民家园---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学习目标1.立足时空阅读历史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2.以寻证据为方法,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3.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明的异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4.认识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的国家,我们的先祖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壹·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的起源: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约2万年一、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984年在河南舞阳距今8000多年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1973年在浙江余姚距今7000多年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2004年在湖南道县距今12000多年至10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玉蟾岩遗址发现早期栽培稻遗存。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去壳后称大米)粟(俗称小米)黍(去皮称黄米)稻、粟和黍的栽培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2.原始农作地区分布:

2.原始农作地区分布:①分布广,数量多。②沿河流(水源)分布。③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合作探究】观察地图,归纳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合作探究】这些遗址为何会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思考: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3.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固定的房屋制作陶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耒耜耕作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一、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石器锄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4.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陶器是新时代时期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考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以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够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1)生产工具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2)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贰·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

二、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遗址贾湖遗址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二、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人的生活阅读课本,梳理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完成表格:河姆渡人的生活时间生活地点房屋建筑粮食作物生产工具家畜饲养生活用具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7000年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水稻骨耜猪、狗、水牛陶器、玉器、乐器、象牙雕刻、漆器

二、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人的生活(1)房屋建筑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图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特点:原因:①防蛇虫猛兽之害,②避潮湿,③养殖家禽家畜

二、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人的生活(2)木结构水井木结构水井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河姆渡居民建造的水井有何重要作用?①拥有稳定的水源②扩大居住范围作用:(3)粮食作物——水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在第一次发掘的400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一层或多层由稻谷、稻壳、芦苇、茎叶等等混杂而成的堆积层……有学者推测,堆积层的厚度原先当在1米以上;假定当时的平均厚度为1米,而其中的四分之一为稻谷和谷壳,则换算成稻谷的重量当在120吨以上。——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已能种植水稻,并有余粮储存

二、先民家园——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人的生活(4)生产工具——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藤条的骨耜从“刀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