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06-2023 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x
ICS65.020.01
CCSB1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3006—2023
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2023-02-07发布2023-04-08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3006—2023
I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试剂与设备 1
5田间病圃鉴定 2
6人工接种鉴定 4
7抗性评价 6
附录A(规范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检测技术-RT-PCR法 7
附录B(规范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10
附录C(资料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调查记载表 11
附录D(资料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田间鉴定示意图 13
DB51/T3006—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文娟、吴建祥、郭荣、秦碧霞、姬红丽、彭云良、周雪平。本次为首次发布。
DB51/T3006—2023
1
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资源)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病圃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的技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资源)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94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263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感病对照品种TN1susceptiblecontrolvarietyTN1
高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籼型常规水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3.2
感病株susceptiblestrain
表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的水稻植株。3.3
感病株率susceptibleplantrate病株占调查水稻植株总数的百分率。
3.4
无毒白背飞虱non-toxicwhite-backedplanthopper经检测不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白背飞虱。
3.5
有效鉴定株数numberofeffectiveidentificationplants分蘖盛期或拔节初期存活的参鉴水稻株数。
4试剂与设备
DB51/T3006—2023
2
可调控温光的养虫室,温度保持于26℃±1℃范围内,相对湿度80%~90%,光照每天12h;1000mL玻璃或透明塑料杯、网眼规格1mm的尼龙纱布、养虫架、适宜白背飞虱繁殖的水稻种子TN1等;转移白背飞虱用黑布、试管、吸虫管等。
5田间病圃鉴定
5.1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5.1.1鉴定病圃的选择与设置
在螟虫发生较轻且白背飞虱常稳定发生地区,选择四周种植白背飞虱适生寄主且近年重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块,上年度水稻感病对照品种TN1在不防治条件下分蘖期病株率大于30%,抽穗黄熟期达到50%以上的田块作为田间鉴定病圃。
5.1.2鉴定病圃
5.1.2.1分行初步筛选
将不同播期TN1秧苗充分混合移栽做保护行和诱发行,每行TN1单本移栽6株,保护行或诱发行之间预留10株参试品种空间。水稻参试品种按同样规格单本移栽于TN1保护行或诱发行之间,各品种移栽3行,每行10株,试验在秧苗和大田期均呈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5.1.2.2小区重复鉴定
各参试品种及对照均单本移栽于诱发行与保护行之间,各小区移栽12行,每行10株,试验设计同分行初步筛选。
5.1.3播种与移栽
在常年第一代白背飞虱迁入或发生高峰前7d~10d播种感病对照品种TN1,每隔10d再播种一次,共播种3次~4次,直至第一代白背飞虱迁入或田间白背飞虱已形成一定的种群数量。参试品种播种一次,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