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影响及防控技术探讨.docx
霍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影响及防控技术探讨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是否优良、栽培技术是否得当,将直接决定最后的种植效益,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现代化手段实现科学种植。近些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逐年扩大,水稻作为霍童镇主要粮食作物,对其的病害表现、主要影响及防控技术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下面将对霍童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霍童镇;病害表现;防控技术
霍童镇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随着霍童镇农业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优化,高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水稻病虫害防治变得尤为重要。由于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的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成为霍童镇水稻主要的病虫害之一,危害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对霍童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了探究,为更好的防控提供参考。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表现及主要影响
1.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表现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1],能够贯穿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其在水稻不同的生长阶段呈现出现不同的病害表现,总体表现矮化明显。秧苗期主要表现为心叶生长缓慢,病株相比于正常植株呈现深绿色,出现白色瘤状突起、后期转变为黑色,植株矮小;分蘖期病株分蘖明显增多,心叶抽出后螺旋状扭曲包裹病株茎秆伸长,叶片短、质地僵硬,叶面皱褶,出现倒生气生根,高节位分蘖,根系生长不良;抽穗期表现为植株矮小,抽穗小而迟,且颗粒质量轻,在茎秆下半部会出现蜡白色或黑褐色的条状隆起。
1.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主要影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导致水稻植株矮小、生长不良,不易结穗或抽穗质量低,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甚至绝收,是霍童镇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会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霍童镇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约20℃,无霜期约有300天,整体十分适合南方水稻种植,但受到黑条矮缩病病害,导致了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22年全镇受灾面积约100亩,主要发生在石桥、霍童、溪南等村。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原因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播和发生与白背飞虱的活动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发生时期基本与其迁飞规律相符合。在霍童地区,白背飞虱危害每年5、6月份随着雨带的向北迁移开始发生,在水稻返青和分蘖期影响最为严重,其具有较强的趋嫩性和趋绿性,迁飞过程中大片的水稻种植区对其存在极强的吸引力。其通过吸食带病植株取得病毒,并在体内大量繁殖,成为病毒的携带和传播宿主,再通过在未染病水稻植株上取食从而不断传播病毒。在传毒能力方面,成虫远不及若虫,但病毒不能经过虫卵传播到下一代[2],带病植株个体之间也不能互相传播,因此,该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基本取决于白背飞虱活动的范围和数量。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一种病毒病,传毒介包括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在霍童地区,白背飞虱不能将病毒经过卵传给后代,只有在病源植物如矮稻、矮麦上吸食后才能带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通过飞虱在水稻上反复转移而进行传播的,一年通常会发生5-6代,以第5代和第6代的三龄至四龄若虫越冬,带毒的越冬飞虱将晚稻上的病毒传至第二年,6月下旬、7月中下旬大田传病危害,如此循环反复。同时,水稻苗龄越小则越易感染此类病害,潜育期也会随之缩短,在三叶期感染的,其潜育期为9-14天;在分蘖期感染的则为33天,且感染越早则发病越重,水稻以早栽而又靠近上季作物发病田的发病重,与病田相邻的边行发病更多[3]。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条件
蕉城区霍童镇着重关注黑条矮缩病防控,通过划分区域,对种植栽培范围进行合理规划,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规范种植管理方法,从而保证技术能够有效应用。
3.1选择适宜土壤
黑条矮缩病防控首先要先选择适宜的土壤,要求种植区域土壤养分含量高、耕作层较厚,在地理位置上,种植区域应离水源地较近,同时,光照充足,能够满足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的养分、水分以及光照等需求,只有夯实种植基础,才能让病虫害防治取得预期效果。
3.2科学执行灌溉
南方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高,在种植过程中要遵循“潜水勤灌、够苗晒田”的原则。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管理方法不同,要根据实际生长情况进行灌溉,保证水分在快速生长时期供给到位,避免出现干苗情况。
3.3控制种植密度
在进行水稻栽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密植,从而提高产量,但也要避免过度密植而导致养分供给不足,进而使整体质量降低。因此,要结合水稻品种、土壤营养程度等确定种植密度,避免出现养分供养不足的情况,从而在保证生长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避免黑条矮缩病快速传播。
3.4确保光照条件
光照是影响水稻生长及其重要的因素,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