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电子教案_第十三章 语文文本解读.docx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课程教案
开课单位:XXXXXX授课教研室:XXXXXX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师:XXX
教材:汪潮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第三版
授课对象:XXXXXX授课时间:XXXXXX
授课时数:XX课时授课内容:第十三章语文文本解读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领会文本解读的思维方法,把握文本解读的主要策略。
教学重点
文本解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文本解读的主要策略。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华师大版)、多媒体(PPT)。
教学内容及步骤
【理论讲解】
一、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课标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国家规定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国家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既是编写语文教材的依据,也是文本解读的依据。从广义上说,文本解读要对课标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理解,全面领会课标的理念、总体目标、学段要求及教学策略。
(二)教材的解读
语文教材是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在整体观指导下解读教材,对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课文解读是一种微观解读,那么,教材解读就是一种宏观解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一册教材的体系
文本解读不能囿于一篇课文的解读,应系统把握整册教材。部编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体系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简称为“五内容”。
(1)始业教育。
(2)汉字识写。
(3)拼音教学。
(4)阅读教学。
(5)本册教材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
2.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
教材的每个单元由四五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有一个明显的专题,课文有记叙文、诗歌、说明文之分,又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之别,但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大致统一规定的。掌握单元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实施一个单元的整合教学。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说明单元的编排样式。
(1)单元篇章页。
(2)教材框架:
①教材编排形式;
②单元内部结构;
③第六单元编排;
④领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
(三)背景的解读
了解课文的背景,熟悉作者写作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更完整、更深入地解读文本。背景的解读包括:(1)写作的时代背景。(2)写作的动机、心情、佚事。(3)作者的其他文章。(4)作者对写作意图的阐述。(5)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论等。
(四)人物的解读
解读文本,要十分关注人。关注人心,由此去理解、感受语言,这样理解和感受才是具体而富有情感的,这样理解、感受的语言才是有生命的语言。文本解读中的“人”包括写文章的人和文中写到的人。
(五)课文的解读
文本解读最主要的是课文解读。文本解读的规定,一定只能由课文所包含的意蕴生成,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课文的本来、本源和本质。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课文的解读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1.文体的把握
文体,指的是文本体裁,是文本的类型。小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谜语、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文言文等。所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才能显现文章风格和教学特色。
2.内容的梳理
对课文中的事件、情节、段落大意等进行系统整理,对课文涉及的常识性知识、历史性知识、军事性知识等进行解释。对这类知识的正确理解不可少,但不能花时过多,不必拔高要求。
3.语言的品味
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前者包括字、词、句、段、篇,后者包括听、说、读、写、书(写字),这些是语文文本的根本。特别是词句,它们是文本内容的承载物,是基础中的基础。
4.文意的理解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有“意”之作,“文意”在课文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文本解读,要有“立意”意识,力求达到文与意的有机统一。
二、文本解读的思维方法
(一)诠释学层面
诠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解释学”。广义内涵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反映了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诠释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古诗、文言文中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