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喜与忧(第一课时)》教案.docx
《家乡的喜与忧(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最后一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本课主要立足家乡的整体发展,认识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建议。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以深圳特区的发展为切入点,从衣食住行及环境等方面体现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学生分享交流对家乡变化的了解。
学情分析
通过对二年级教材中家乡话题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物产、自然风光、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本节课通过较为深入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以前和现在的时间发展为线索丰富和深化对家乡的认识,全面地了解家乡,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家乡发展展现的巨大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关心家乡的发展。
2.知识与能力目标: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家乡的变化,体会家乡的变化历程。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家乡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调查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培养合作交流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画纸、彩铅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引入话题
1.提问:看下面这几张老照片,猜猜这是哪个城市?请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2.视频:1982年的深圳
3.图片:改革开放前的深圳;邓小平爷爷南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过渡语:虽然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个课室学习。老师以深圳为例,和同学们一起来感悟家乡的变化。
(一)感悟家乡变化
过渡语:这几年深圳的变化可真不小,这里就有不少新事呢!
1.提问:现在的深圳是什么样子呢?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请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想一想。
2.深圳四十年的发展
(1)衣:穿戴升级。从前衣服颜色单一、麻布为主,现在美美的衣服颜色鲜艳,款式新颖。
(2)食:尽享美味。从前讲求吃饱,现在讲求吃好和营养均衡。
(3)住:街道道路综合整治改造。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4)行:我们走在大路上……交通越来越便捷。
(5)环境:坪山河——昔日臭水沟,如今青罗带
(二)分享调查成果
过渡语:根据课前的分组和同学们确定的主题和调查方法,进行家乡发展建设的调查活动。现在就让我们来展示调查成果吧。
第一小队的同学以收集材料、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
方便人们文化休闲的设施建设;(2)方便人们购物的商业设施建设。
2.第二小队的同学以采访家人的方式,了解家乡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
(1)采访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上学时的学校和教室等设施;(2)问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上学时,他们学习的课程。
3.第三小队的同学以实地参观、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医疗事业的发展。
4.通过这些调查活动,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此,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家乡的发展呢?
5.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家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小结:家乡的变化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指引也离不开家乡人民的不懈奋斗,拼搏创造。
三、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骄傲。
思考问题,观看视频和图片。
答:深圳
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思考自己的在深圳生活的体会。
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初步了解深圳的发展。
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调查研究,课堂上分享汇报成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材料、观察、采访家人以及实地参观等方式收集信息。
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调查成果。
答:干干净净,日新月异......
答:劳动,勤劳......
从视频和老照片的直观感受中了解以前的深圳,引出本节课主题。
对家乡的旧貌和新貌进行对比,感悟家乡的变化。
我们美丽的深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在衣食住行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学生从生活中的细微处进行感悟,引起学生共鸣,在本环节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活动,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并在课堂汇报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环节中突破难点,落实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下一目《我为家乡发展出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实践
以下作业可选择其中一样完成:
1.以“我让家乡更美好”为主题,创作一幅画。
2.继续探寻家乡的发展过程,将家乡的变化之处拍照记录,整理成相片集与同学分享。
课后练习?
一、填一填(10*1=10分):
1、(????????)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2、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