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申报书: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证研究.docx

发布:2025-04-27约9.87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方面已迈出坚实步伐。一方面,积极推进学科转型、专业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注重产教融合,如三明学院参加“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众多高校共同探讨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部分高校对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选题意义:

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科技的需求极为迫切。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力量,能够为西部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正如肖建宗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中提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应用内涵,明晰办学目标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可堪大任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价值:

本研究有助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精准定位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切实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策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如聚焦“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六位专家作主旨报告,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方向。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在于明确自身定位,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服务模式和路径。具体而言,要在高等教育类型体系中坚守应用型定位,做大做强做优应用型教育教学。坚持立足区域,面向国家,融入世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取得新突破。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提升学科内涵和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可堪大任的应用型人才。

2.研究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等,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强化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跨专业合作等方式,拓展学生学科视野,培养跨学科综合素养。

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需求,加强与现代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对接。如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增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工程等前沿专业,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同时,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增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时代性,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情况:坚持差异化发展理念,在科研方面实现差异化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专业特色,加强与当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益智力支持。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与资源配置,致力于培养具备多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良好个性品质与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以及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3.重要观点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强化应用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教育、人才和科技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具体来说,在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注重科研实力的提升,加强科研项目的引进和自主研发,培育科技人才和科技团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提出打造红色文化“高地”、专业课程“阵地”、特色科研“领地”、创新创业“基地”、人文艺术“天地”的“五地”育人平台,健全创新融合发展体系,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对西部地区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具体而言,了解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以及产教融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