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申报书: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docx

发布:2025-04-24约6.9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研究:

当前,新质生产力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例如,昆明学院作为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将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融入学校发展战略,谋划并实践“产教融合”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台州学院“1139科技小分队”自带干粮,长期驻扎在企业,形成“不走的科技服务团”,全力攻关前沿科技,赋能地方产业迭代升级;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关志伟教授作了题为《聚焦新质生产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院校发展适配度》的主旨报告。

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间协同机制不完善。例如,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推动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文件,但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主要靠人脉关系和信誉维系,合作关系短期、不规范、难以持久,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行动。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模式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贯通,合作模式单一、内容不深入,在合作对象选择上存在误区,校企合作经费难以保障。

选题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主动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产业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是高校打造应用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高校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有助于完善产教融合的理论体系,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方面,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提供实践指导,有助于高校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课程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例如,高校可以适应产业变化,重构专业方向,平衡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作用,实现政府的引导协调、企业的支撑保障与高校的核心主体作用相统一;充分分析学情,开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引育,打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共建发展平台,打造人才高地。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旨在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具体而言,通过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关系,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满足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研究内容

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依赖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者。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进一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方向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联性。例如,高校应积极关注新质生产力涉及的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将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融入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

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适应产业变化,重构专业方向:高校应平衡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作用,实现政府的引导协调、企业的支撑保障与高校的核心主体作用相统一。产教融合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由来已久,但由于多主体间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协同机制,使得现有产教融合模式难以为高校专业更新安排提供指引。因此,依托产教融合重构专业方向至关重要。例如,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规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专业设置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充分分析学情,开设实践课程: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应用”的问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应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成长需求,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校企合作项目、见习实习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应提升专业的针对性与个性化,使各专业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根据不同专业市场中对新质生产力的不同需求,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