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教材解读
本节学习三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因此,认识力的三要素是学习示意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在第一节介绍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些事例,“交流和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然后从度量力的大小出发,引出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具体感知1N的大小。最后介绍力的示意图,完成“怎样描述力”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3.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或听、看,对力的三要素形成初步认识。
2.感受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重难
点处理
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只有力的三要素全部确定以后才能比较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习中,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比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等。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图要领,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
教学
建议
教学时,应着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交流和讨论,除教材P105图6-7、图6-8和图6-9所呈现的情景外,还应引导学
生再举一些生活事例来丰富有关力的三要素的认识,一定要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
对于力的单位,一是要强化单位意识。二是要让学生对1N的力的大小形成具体的感受。除了教材图6-10所给出的一些例子外,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比如物理课本大约3N,一瓶矿泉水(600mL)重6N等,一方面增加了
对1N大小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为讲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作了铺垫。
关于力的示意图的教学,可以先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对学生作些指导。比如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或模型去表现他们。力的示意图就是抽象的力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表现方法。
《新课程标准》只要求画力的示意图而不要求严格的图示方法,即不要求先确定比例标度然后用有向线段按比例去表现力的大小。课程标准这样改变,一方面是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降低有关计算、作图方面的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示意图在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进行物体受力分析时用得最多,而只有在讲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个别情况下才会严格按力的图示法作图。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没有必要把已经删掉的“图示法”再补充进去。至于教材最后一句关于在示意箭头旁边标注出力的大小(教材图6-11),仍然属于力的示意图,因为没
有要求用箭头的长度去按比例表现力的大小。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充分反映
了力的特征,也为学习后面几节奠定了基本思路。
学点1力的三要素
观察教材P105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用大小不同的力以同样的方式试着拉开同一个拉力器。小孩力气小,很_难(选填“容易”或“难”)拉开弹簧;大人力气大,很(选填“容易”或“难”)拉开弹簧。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图6-2-1
问题2: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弹簧的同一个位置使弹簧发生形变。向下压弹簧,弹簧会变短(选填“长”或“短”);向上拉弹簧,弹簧会变长(选填“长”或“短”)。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图6-2-2
问题3:在门的不同位置用同样方向和大小的力将门打开。将手指放在门边沿的近处,很_(选填“容易”或“难”)将门打开。将手指放在门边沿的远处,很(选填“容易”或“难”)将门打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图6-2-3
总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和作用点_,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学点2力的单位
阅读教材P10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_生,用符号N表示,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问题2: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
问题3:托起你的物理课本,估测一下这个力约为_3N。托起一瓶矿泉水的力大约为
5N。
学点3力的示意图
问题1:如图6-2-4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向右移动,拉力的大小是2N,怎样用图简单地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