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教材:新人教版必修3
内容: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主要包括荒漠化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荒漠化现象,使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通过分析荒漠化现象,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学会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涉及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以下是针对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
1.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2.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但对于荒漠化这一特定现象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3.能力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如荒漠化防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
4.素质方面:学生在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培养,但面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荒漠化,他们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5.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表现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6.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对荒漠化现象的了解有限,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可能影响他们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新人教版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图片、防治措施示意图等。
3.实验器材:由于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的严重性,提出问题:“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中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如气候、地形、植被等,为学习荒漠化奠定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知识点,重点介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特点。
-举例说明: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案例,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帮助学生理解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荒漠化防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措施,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任务:
a.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b.列举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c.结合实际,提出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教师指导: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练习任务。
4.案例分析(约20分钟)
-选择一个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案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a.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情况;
b.设计一个荒漠化防治的宣传海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7.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荒漠化防治战略研究》:介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