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PAGE
11-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相识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相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爱护的状况下
袒露的地面极易遭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接着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丢失,形成犹如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洁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许多块分散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犹如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依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逼。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峻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依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说明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缘由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殊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由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削减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思索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并分析缘由。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缘由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渐渐削减。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说明缘由。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上升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缘由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缘由:(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建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