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docx

发布:2025-04-30约9.35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文化自信:了解经典古籍,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阅读作品,了解其普及性和通俗性的特点,感受其流利畅达的语言。(重点)

◎思维能力: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选择性阅读。(难点)

◎审美创造:体会作品明快利落的语言风格。

2课时

1.查阅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内容。

2.浏览《经典常谈》的目录,初步感知《经典常谈》的内容。搜集一些文化名人对《经典常谈》的评价。

第1课时

1.了解《经典常谈》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激发对《经典常谈》的阅读兴趣。

2.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进行选择性阅读。

一、新课导入

什么是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是那些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时,给予我们慰藉与启迪的灯塔;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仍能触动人内心深处柔软之地的和弦;是那些在历史的尘埃中,不断被后世发掘与颂扬的智慧结晶;是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激发我们思考与梦想的不朽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常谈》,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

(板书:《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设计意图】

从“何为经典”的话题引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经典的内涵,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作家作品

学生畅谈自己了解到的作者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师及时归纳。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教师小结:朱自清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阅读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时不至于茫然无措。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阅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创作背景,为后面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三、整体感知

师:《经典常谈》信息量大、内容驳杂,如果同学们没有侧重点,只是泛泛地通读全书,那么对于每一篇的内容、观点都不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果逐字逐句地读,又会消耗许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那我们该怎么读?教材中的“读书方法指导”告诉我们,可以用选择性的方式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怎样进行选择性阅读呢?首先,我们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怎样做到对一本书有整体的把握呢?我们就要关注书名,关注目录,梳理内容,通过这些来了解全书。

1.关注书名

同学们,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

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

师补充: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堪称楷式。

2.关注目录

同学们,请大家翻看目录,浏览一下本书的篇目数量和大概内容,绘制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