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及答案.docx
【推荐】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n)盥洗(guàn)
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éi)执拗(niù)
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吮吸(yǔn)
D.商贾(jiǎ)粟米(sù)幽咽(yè)宵柝(tuò)
答案:A
解析:B项“两靥”的“靥”应读“yè”;C项“吮吸”的“吮”应读“shǔn”;D项“商贾”的“贾”应读“gǔ”。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C.《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C
解析:《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彷徨》。
3.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A.排比拟人
B.反复拟人
C.排比比喻
D.反复比喻
答案:B
解析:“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D.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无正确选项
解析:A项,“通过”和“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防止”和“不再”表意重复,可删去“不”;C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D项,应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语序不当。
5.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袭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答案:D
解析:“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是作者以虚拟问答的方式,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并非是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和关心,这里的“君”是泛指,并非实指友人。
6.教学《祝福》后,教师准备给学生推荐同样揭示社会生活的作品,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家》
B.《骆驼祥子》
C.《欧也妮·葛朗台》
D.以上都合适
答案:D
解析:《祝福》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对妇女的残害。《家》通过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对青年的迫害;《骆驼祥子》描绘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这三部作品都揭示了一定的社会生活问题。
7.教师在讲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列举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案:B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和想象,将庐山瀑布的气势夸张地展现出来,并非比喻。A项把“春风”比作“剪刀”;C项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D项把“小雨”比作“酥油”。
8.下列对“教师是课程开发者”的理解,错误的是()
A.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B.教师可以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
C.教师不能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和改编,只能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