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概述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了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选用高效的阅读策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文章以《标准》为依据,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要求及策略进行探究。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1.课内外阅读衔接不足
依托教材中的“单篇—单元—整本书”阅读框架,构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课内外阅读体系,对于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不到位、对阅读框架的思考不深刻等问题,导致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割裂开来。课内外阅读衔接不足,既不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又限制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不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课内阅读也容易固步自封,不利于课内阅读策略的调整及阅读方法的优化,无法实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目标。
2.自主阅读效率低
小学生自主阅读效率低,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思维发展训练不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局限于语言运用与审美鉴赏,很少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开展阅读训练;第二,阅读策略相对单一,学生“不动笔”的现象较明显,不能充分运用勾画圈点、旁批注释、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第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课外阅读计划缺失,部分学生尚未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个性化的阅读档案或分级阅读体系;第四,线上阅读资源有待开发,面对繁多而庞杂的线上资源,学生的筛选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阅读指导,不利于课外自主阅读的持续开展。
3.课外阅读效果不理想
课外阅读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受数字化资源的冲击,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消遣性、娱乐性的电子阅读为主,深度阅读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偏好“短、平、快”的数字化阅读,漠视经典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第二,课外阅读时长不足。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第三,个性化阅读及整本书阅读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二、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
1.思辨性阅读
《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凸显了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批判与质疑、理解与反思、猜测与推理等方面偏弱,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巧用思维导图、多角度质疑、对比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准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
2.跨学科阅读
《标准》提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应该在让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让学生开展跨学科阅读训练,使学生获得人文底蕴的熏陶。
3.鉴赏式阅读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标准》提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小学生的鉴赏式阅读要立足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评价,既有语言的品析、情感的理解,又有结构的把握、审美的判断。通过鉴赏式阅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4.信息化阅读
《标准》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共享、开放、互动优势,打破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像、逼真的场景及海量的资源中开展信息化阅读,提高学生筛选、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阅读体验更丰富,阅读理解更深刻。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调动阅读情绪,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能动性有利于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创设开放性、趣味化、情景型的阅读空间,精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阅读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获得阅读素养的内化与发展。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内容,唤醒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在意蕴,真正从阅读走向“悦读”。精彩的故事解说、动人的背景音乐、生动的画面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学想象,让学生沉浸其中,丰富其阅读体验。例如,在教学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