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教学实录1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实录1(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实录1(新版)新人教版”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图,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提升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增强对国家地理特征的认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世界的情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今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的认识与应用。
2.地图比例尺的计算和实际距离的测量。
难点:
1.地图符号的识别和理解。
2.地图比例尺的应用和距离计算。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地图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图符号。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练习比例尺的应用,逐步掌握距离计算方法。
3.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图片、比例尺图表、地理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地图实物、比例尺模型等,用于直观演示和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环境适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有什么不同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地球仪的使用,复习地图的基本概念。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解释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在地图中的应用,演示如何计算地图上的距离。
-讲解不同类型的地图符号及其含义。
-举例说明:
-以实际地图为例,展示如何阅读地图,识别和使用地图符号。
-通过地图上的具体信息,如山脉、河流、城市等,说明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如规划路线、寻找地点等。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简单的地图,并标注必要的地理信息。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比例尺计算、地图符号识别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更复杂的地图阅读任务。
-教师指导:
-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程度,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4.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图阅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地图的更多用途,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5.作业布置(约2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收集一张自己感兴趣的地图,并尝试阅读和理解其中的信息。
-明确作业提交的时间和要求。
知识点梳理
1.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学会计算地图上的实际距离。
-方向:认识地图上的方向符号,掌握地图上方向的识别方法。
-图例和注记:理解图例和注记的作用,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
2.地图符号
-地形符号:认识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地形符号及其含义。
-行政区划符号:了解省、市、县等行政区划符号及其表示方法。
-交通符号:识别道路、铁路、航线等交通符号,了解交通线路的分布。
3.地图类型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展示自然地理特征。
-社会经济地图:包括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等,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4.地图阅读技巧
-识别地图符号:掌握地图符号的识别方法,能够快速理解地图内容。
-分析地图信息: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地图规划路线、寻找地点等,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5.地图制作方法
-地图绘制工具:了解地图绘制的常用工具,如绘图板、比例尺、绘图笔等。
-地图绘制步骤:掌握地图绘制的步骤,包括选择地图类型、绘制比例尺、标注符号等。
-地图制作注意事项:注意地图绘制的准确性、清晰度和美观性。
6.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航:利用地图规划路线,方便出行。
-学习:通过地图了解地理知识,拓宽视野。
-研究:借助地图进行地理研究,探索地理规律。
-旅游:利用地图规划旅游路线,享受美好时光。
7.地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地理与历史:通过地图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地理环境。
-地理与政治:通过地图分析国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