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pptx

发布:2025-04-27约8.93千字共6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重症脑血管病的综合管理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1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重症脑血管病的血糖管理重症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重症脑血管病的体温管理重症脑血管病的气道管理重症脑血管病的液体管理重症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321456目录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重症脑血管病的营养支持重症脑血管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重症脑血管病的镇痛和镇静重症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一、重症脑血管病的气道管理NCU3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一、气道管理的总体目标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5%,PaCO2应维持在正常范围。无缺氧的患者不推荐常规吸氧。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将PaCO2维持在正常低限。4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主要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的指征包括:①氧合或通气功能障碍(经充分氧疗和吸痰等处理后,PaO2<60mmHg或PaCO2>50mmHg;氧饱和度≤94%;肉眼观察有发绀;呼吸过度或不足等);②气道保护能力受损(口咽分泌物潴留和咳嗽反射明显减弱等);③预期病情恶化需要插管或当前呼吸功能不全可导致病情加重;④GCS≤8分,气道梗阻或误吸高风险患者。气管插管后7~14天不能拨管的患者可考虑行气管切开,预期超过14天不能拨管的患者推荐早期行气管切开。5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困难气道?所有非紧急气管插管的患者,均应判断是否为困难气道。困难气道患者,有条件的单位插管前应准备好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及环甲膜穿刺工具等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紧急气管切开的准备并应有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场提供指导和帮助。6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推荐在气管插管前进行预氧合以减少严重缺氧风险。预氧合的方法:床位抬高30°,无创正压通气或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60~70L/min)或球囊面罩通气或鼻导管吸氧(15L/min)3分钟,尽可能使氧饱和度接近100%。推荐在插管期间持续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60~70L/min)或鼻导管吸氧(15L/min),在插管间期推荐球囊面罩通气。7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三、呼吸机参数设置及人工气道的维护压控通气模式和容控通气模式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临床医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通气模式。但大多数情况机械通气的初始设置可设置为容控通气模式潮气量为6~8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之后可根据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临床需求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参数。8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三、呼吸机参数设置及人工气道的维护机械通气的目标?①以最低氧浓度维持氧饱和度≥95%;②维持pH值达到7.3~7.4,PaCO2达到35~45mmHg,或ETCO2(呼气末CO2分压)达到30~40mmHg;③使用肺保护通气策略,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lunginjury,VILI):控制气道峰压(<35cmH2O)和平台压(<30cmH2O)。9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四、拔除人工气道的时机什么时候可以拔除人工气道?撤离呼吸机之前应该常规进行自主呼吸试验拨管失败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65岁,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在自主呼吸试验时存在二氧化碳潴留等)可在拨管后预防性使用无创通气。10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四、拔除人工气道的时机气管插管拔除前,应该充分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自主咳嗽能力,以及是否可以顺利脱离呼吸机支持。拔管之后需要持续监测,避免出现气道梗阻及呼吸困难。11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四、拔除人工气道的时机气管切开导管拔除需达到以下条件:稳定的呼吸功能(连续脱机>48小时);有效的气道保护能力(较好的咳嗽能力);上气道状况良好(无上气道梗阻表现);良好的吞咽功能。12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二、重症脑血管病的体温管理NCU13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

一、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发热治疗1.发热监测的对象与频率(1)建议住院患者至少每隔4小时监测体温1次,直至病情稳定。(2)推荐发热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要详细了解病情,进行必要的查体、检验和检查,分析发热原因。2.发热的预防与处理指征不推荐使用药物预防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热;建议发热处理的阈值设定为体温>37.5℃。3.发热的处理发热的处理首先应根据发热的原因进行病因治疗;建议对症治疗时,解热药物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但应注意副作用和药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