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_T2855-2017_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及护理技术规程_吉林省.docx
ICS11.020
DB22
C05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855—20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
及护理技术规程
Placementandnursingstandardsofperipheral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2855—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虹彦、丛悦、赵小明、殷欣、于姗姗、徐雨婷。
I
DB22/T2855—20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及护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护理的适应症、感染预防、操作前准备、置管、
护理要求、废弃物处理和文件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及护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3术语和定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
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且体温38
℃、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
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同时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4适应症
1
DB22/T2855—2017
5.1在PICC置管及维护过程中始终应执行WS/T313手卫生规定,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5.2
在所有可能使护士暴露于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破损皮肤、粘膜之下的操作中,应按GBZ/T
213规定预防。
5.3在进行PICC的置入、维护操作中,应采取最大无菌屏障预防措施。
6操作前准备
6.1评估
6.1.1患者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伴随症状、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静脉治疗史等。
6.1.2PICC导管
根据患者的静脉条件、穿刺侧肢体活动度、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选择占静脉直径≤45%的导管。
6.1.3静脉
6.1.3.1应首选贵要静脉,宜选择肘部或上臂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应避开肘窝、感染及有损伤的部位。
6.1.3.2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
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管。
6.1.3.3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可考虑通过下肢大隐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置管。
6.1.3.4新生儿和儿童患者应选择合适的静脉,新生儿可选择下肢静脉、头部静脉和颈部静脉。
6.1.3.5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6.2.1环境
2
DB22/T2855—2017
g)生理盐水
h)20毫升注射器
i)
敷料
j)输液接头
k)无菌治疗巾
l)无菌手套
m)快速手消毒液
6.2.3.2治疗车下层
医用垃圾装置,生活垃圾装置等。
6.2.4解释
6.2.4.1礼貌称呼对方,主动介绍自己,解释目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潜在并发症和配合要点。
6.2.4.2获取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
7置管
7.1基本要求
7.1.1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7.1.2在PICC置管、维护、使用的全过程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7.1.3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7.1.4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首选>0.5%的氯已定乙醇消毒液,早产儿及年龄<2个月的婴儿
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7.1.5消毒时应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方法,至少消毒两遍,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7.2.7在远离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根据需要进行穿刺点局部麻醉、穿刺,见回血后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