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pptx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广泛应用。但临床不合理应用非常突出,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二〇一一年二月卫生部制订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定义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因为其调节糖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所以称其为“糖皮质激素”
二、分类添加标题短效制剂生物活性持续时间8-12小时,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添加标题中效制剂生物活性持续时间12-36小时,有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添加标题长效制剂生物活性持续时间36-72小时,有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三、药理、生理作用抗炎作用快速、强大、非特异性。早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渗出、水肿、毛细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注意降低机体防御机能,可致感染扩散,阻碍伤口愈合。
三、药理、生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和抗过敏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阻碍淋巴母细胞转化,破坏和解体淋巴细胞。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抑制体液免疫。糖皮质激素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如过敏性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损害等。
三、药理、生理作用抗毒作用糖皮质激素虽然不能中和细菌内毒素,但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减少应激刺激所引起的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的产生,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抗休克扩张血管,兴奋心脏,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形成。
三、药理、生理作用退热糖皮质激素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可用于各种严重中毒性感染如肝炎、伤寒、脑膜炎、败血症及晚期癌症的发热。注意但是在发热诊断未明前,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困难。
三、药理、生理作用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血小板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但功能下降,淋巴细胞下降,淋巴组织萎缩。对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增高肝糖原,升高血糖;提高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改变身体脂肪的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增强钠离子的再吸收及钾、钙、磷的排泄
三、药理、生理作用对骨骼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骨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使骨盐不易沉着,骨质形成发生障碍导致骨质疏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应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的形成。
四、临床应用替代疗法如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腺垂体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术后。严重感染并发的毒血症如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肺炎、暴发型脑脊髓膜炎、暴发型肝炎。注意抗炎不抗菌,必须与足量有效的抗菌药合用。
四、临床应用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异体器官移植术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中毒性休克用药要早,量大,要与抗菌药合用过敏性休克与肾上腺素合用低容量性休克在补液补电解质或输血后效果不佳者可合用糖皮质激素
四、临床应用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眼科疾病局部用于眼前部的炎症如结膜炎、角膜炎和虹膜炎,眼后部炎症如脉络膜炎、视网膜炎需全身或球后给药。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肛门瘙痒、牛皮癣等
五、不良反应短期即可发生、几乎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失眠、情绪不稳、食欲增加、体重增加。长期大量应用时的不良反应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因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等。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和加用氯化钾可减轻症状。
五、不良反应诱发或加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长期应用可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诱发或加剧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诱发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由于水、钠潴留和血脂升高,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兴奋中枢可诱发精神病或癫痫
五、不良反应白内障和青光眼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全身给药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糖皮质激素还能使眼内压升高,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影响生长发育、孕妇可致畸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