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黄连种苗繁育及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pdf
《岩黄连种苗繁育及仿野生栽培技
术规程》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一、任务来源
根据《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促进会关于《自动化养蚕技术规程》等11项团
20257
体标准立项的通知》(桂农促会技〔〕号)文件要求,本标准由广西壮族
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
研究所、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亦元生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起
草。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
保护和开发中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
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5
3
年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25〕11号)提出要加强药用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和迁地保护,突破
一批珍稀中药资源的繁育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发展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
栽培。
岩黄连(CorydalissaxicolaBunting)属罂粟科(Papaveracease)紫堇属
Coyalis
(rd)石生黄堇组植物,为中国岩溶特有植物,自然分布局限于西南岩溶
地区,主产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岩黄连常着生于石灰岩峭壁或石缝中,少数
生长于岩石下面的腐质土中,具明显的岩生特有性。岩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是广
西的传统壮药,以全草入药,其次生代谢产物以生物碱类物质为主,具有多种药
用功能,在治疗炎症、疼痛、肿瘤等方面具有优势,已被开发成注射液用于临床
治疗,药用功效显著。
由于岩黄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要求
较高,导致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低、幼苗成活困难,严重阻碍了其野生植株的
自然扩繁和种群更新。加上人为采挖以及环境条件变化等原因导致其野生资源濒
临枯竭,岩黄连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解决岩黄连种质资源就
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产业化利用等问题,亟需开展岩黄连的种苗繁育和仿野生栽
培研究工作。
1
在岩黄连种苗繁育与人工栽培方面,前人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也已取得了
一些科研成果:
公开号为CN104303973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岩黄连仿野生栽培方法:采
用在岩石壁上打直径为5-10cm、深度10-15cm的栽培孔,往栽培孔中填入基质,
然后通过播种种植的方法进行种植,该方法存在石壁打孔困难、种子萌发和幼苗
生长困难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缺点;公开号为CN10829365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
种岩洞仿野生栽培岩黄连方法:选择宽口岩洞的洞内,整地施肥后露地播种种植
的方法进行种植,该方法存在适宜种植的区域少、幼苗生长慢和生产周期长等缺
点;公开号为CN10617140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岩黄连的规范化种植方法:
采用苗床育苗、假植培养和露地种植裸根苗的方法进行种植,该方法存在种植成
活率低和生产周期长等缺点,且不属于原生境仿野生栽培领域。
另外,“钱月华.珍稀药用植物岩黄连的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19,
45228-30..
():”、“韦忠福,王冬梅,杨得坡等濒危野生药材岩黄连人工栽培
[J].200617122404-2405.
技术时珍国医国药,,():”和“蒋水元,韦霄,李
虹等.岩黄连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J].广西植物,2006,26(6):
675-680.”等文献均报道了岩黄连的栽培技术,但是其育苗方法均为先采用苗床
播种后再移栽到营养袋中,由于增加了幼苗移栽环节,造成育苗成本增高,且种
植方式均为大田种植,不属于仿野生栽培领域。
项目起草单位和项目组成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岩黄连的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
技术研究,攻克了岩黄连种子萌发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
种提高岩黄连发芽势和发芽率的种子处理方法》(授权专利号ZL20221
0116104.3),依托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