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肠道传染病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docx
20.肠道传染病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肠道传染病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和常见种类。
②掌握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饮水、食物、接触等。
③认识肠道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①理解肠道传染病与日常生活习惯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细菌和病毒的传播过程,增强其对传播途径的认识。
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预防肠道传染病,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肠道传染病模型、细菌病毒模型)、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
-信息化资源:肠道传染病相关科普视频、健康知识网页链接
-教学手段:实验操作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PPT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文档《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生活小常识》),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让学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常见类型和预防措施。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肠道传染病这一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肠道传染病?”和“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常见种类和预防措施。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小明的肚子疼》引出肠道传染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结合实例“细菌在食物中的传播”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角色扮演“我是医生,我来检查”和实验“模拟病毒传播”。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肠道传染病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调查家庭中常见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肠道传染病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健康知识网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肠道传染病防治手册》:提供详细的肠道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