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001].docx
《18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18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本节课以风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风的特性、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风的自然现象,提升对自然界的敏感度。
2.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简易的风力装置,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于自然现象有着天然的探索兴趣。在知识方面,学生对风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对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系统分析。在能力上,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增强,但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待培养。
在行为习惯上,五年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教师通过趣味教学和互动活动来维持他们的专注度。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风现象的观察和记录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
2.实践活动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讨论和分享,提升他们的表达和交流技巧。
4.教师需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便课堂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风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3.实验器材:准备风力测量工具、简易风力装置等实验器材,确保安全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实践的环境。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一系列关于风的图片,如风车、海浪、树叶摇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风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作用呢?”
-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关于风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阐述风的形成原理,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风的流动过程。
-讲解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风力发电、帆船运动等。
-介绍风的速度和方向,以及如何测量风。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力装置,如纸风车。
-引导学生观察风力装置在不同风速下的转动情况,记录数据。
-比较不同装置的效率,讨论影响风力装置效率的因素。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举例回答:
1.风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学生可能回答: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也可以吹落花瓣和果实。
2.风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风力使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3.如何设计一个更有效的风力装置?学生可能回答:增加风车叶片面积,提高叶片形状的流线型等。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形成、作用、测量方法以及风力装置的制作。
-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如风的形成原理和风力装置的设计。
-提问:“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们对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流程总结: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和总结回顾五个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风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整个教学流程用时45分钟,符合教学实际,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风的故事:收集关于风的文化传说、民间故事,如中国古代的风神传说、欧洲的风车文化等,让学生了解风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风的诗歌:挑选一些描写风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的《北征》等,通过文学鉴赏,感受风的诗意和美感。
-风的科学:介绍风的形成、类型、风速测量等科学知识,如地转偏向力、风向玫瑰图等,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2.拓展建议:
-文化探索:鼓励学生调查本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与当地生活的关系。
-科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风力发电的模拟实验,使用太阳能或小电池作为动力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