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51T 1281-2011 鸭病毒性肠炎防治技术规范  .docx

发布:2025-04-24约4.6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11.220B41

备案号:30884-2011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281—2011

鸭病毒性肠炎防治技术规范

2011-06-27发布2011-07-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51/T1281—2010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诊断 1

5疫情报告 2

6疫情处理 2

7预防与控制 3

II

DB51/T1281—2010

前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杨发龙、张东、于学辉、张永宁、伊力军、陈斌、阳爱国、张代芬、罗毅、侯

巍、刘瑞英、邢坤

1

DB51/T1281—2010

鸭病毒性肠炎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鸭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与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T22332鸭病毒性肠炎诊断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alenteritis(DVE)

又称鸭瘟(Duckplague,DP),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

3.2

疫点epidemicspot

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3.3

疫区epidemicarea

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Km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3.4

受威胁区riskarea

指疫区外延5Km范围内的区域。

2

DB51/T1281—2010

4诊断

4.1流行特点

4.1.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多发。

4.1.2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禽或带毒禽。自然易感动物仅限于鸭、鹅、天鹅等鸭科动物。家养的鸭及雏鸭从7日龄到成年均可感染发病。

4.1.3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交配、眼结膜感染。以病禽与健禽直接接触传染,或通过与污染环境(水源、栏舍、饲料、用具等)的接触而间接传染。被污染的水源是重要的传染媒介,吸血昆虫也是传染媒介之一。

4.2临床诊断指标

4.2.1头颈部水肿、流泪、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发红、眼周围的羽毛沾湿。

4.2.2下痢,粪便腥臭,呈草绿色,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肿、外翻,上覆有绿色假膜,剥离后留下溃

疡灶。

4.3病理诊断指标

4.3.1头颈部水肿的病鸭,切开头颈皮肤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咽喉部、食道黏膜覆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假膜。

4.3.2肠道环带状出血,呈深红色或深棕色,多见于小肠、空肠。

4.3.3食道黏膜出现纵向排列的出血带。4.4实验室病原学诊断

4.4.1采用GB/T22332-2008鸭病毒性肠炎诊断技术。4.5结果判定

4.5.1疑似鸭病毒性肠炎

符合4.1,且符合临床诊断指标4.2之一或病理诊断指标4.3之一。4.5.2确诊

符合结果判定4.5.1,且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指标4.4呈阳性。

5疫情报告

5.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5.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6疫情处理

6.1发现疑似鸭瘟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病禽(场)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3

DB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