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猪病毒性腹泻病防制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4-11-15约5.0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生猪病毒性腹泻病防制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由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生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监测、预防与控制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由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生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541-2016兽医诊断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

GB/T34757-2017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T—PCR检测方法

NY/T2841-2015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T—nPCR检测方法

GB/T34756-2017猪轮状病毒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

GB/T36871-2018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

GB/T17824.1-2008规模猪场建设

NY/T5030-2016无公害农产品兽药使用准则

NY/T5033-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T5339-2017无公害农产品畜禽防疫准则

《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3年第2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猪病毒性腹泻病

生猪病毒性腹泻病主要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能造成各种品种、各种日龄的生猪腹泻的传染病,以仔猪剧烈腹泻、大量死亡为主要特征。

3.2净道

场内猪群周转、饲料物品运送、饲养员作业的专用道路。

3.3污道

粪便等废弃物及清理人员作业、病死猪出场的道路。

4诊断

2

4.1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各种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仔猪感染发病最常见。

4.2临床特征

猪群出现群发性的腹泻症状,临床特征因猪的品种和日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a)母猪:不同阶段的母猪均易感,但是初产母猪发病最严重,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3d~5d后恢复正常。严重的偶见流产或产死胎。

b)种公猪和育肥猪:发病后多为一过性腹泻,症状较轻微。

c)仔猪:表现为呕吐,并迅速出现水样腹泻、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肛门松弛、消瘦脱水等症状,于2d~3d内衰竭、死亡,体温可达39℃以上。7d内的发病仔猪病死率可达100%,7d以上的也易发病,但死亡率明显下降。

4.3病理变化

肠壁变薄,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淋巴结肿胀,肾脏有出血点,剖开肾脏后在肾锥体可见大量形似干酪样物质。

4.4实验室诊断

采集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或排泄物等病料进行病原检测,病料采集按NY/T541-2016的规定执行:

a)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按GB/T34757-2017的规定执行。

b)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按NY/T2841-2015的规定执行。

c)猪轮状病毒按GB/T34756-2017的规定执行。

d)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联合检测按GB∕T36871-2018的规定执行。

5预防与控制

5.1生产环境

5.1.1场址选择

5.1.1.1选址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5.1.1.2场址地势高燥、空气流畅、排水良好、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沛、隔离条件良好。

5.1.1.3场址距离居民点、其他畜牧场、畜产品加工厂、主要道路的距离应符合GB/T17824.1-2008的规定。

5.1.1.4场址应位于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5.1.2猪场布局

5.1.2.1总体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分开,健康猪与病猪分开,净道和污道分开,且有明确标识。

5.1.2.2按照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上风向到下风向依次是:生活管理区、饲料加工区、生产区、

3

隔离观察区、粪污和病死猪处理区。各区之间用隔离带隔开,并设置消毒设施。有条件的提倡将生产区中繁殖区、保育区和育肥区分设,各区之间设隔离带,并设置消毒设施。

5.1.2.3猪场四周建不低于200cm的围墙,大门口设置值班室、更衣消毒室和车辆消毒通道,车辆消毒通道与门同宽,长4m、深0.3m以上,生产人员进出生产区要走专用通道,该通道由更衣间、消毒间等组成,装猪台应设在猪场围墙外、靠近育肥猪舍的下风向处。

5.1.2.4猪舍朝向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防疫的要求,猪舍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

5.1.2.5猪舍横向间距与猪舍跨度同宽,纵向间距大于5m。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