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病毒性肠炎防控技术规范》.pdf
B41
报1
DB1302
唐山市地方标准
DB1302/T426—2015
水貂病毒性肠炎防控技术规范
2015-11-25发布2015-12-25实施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02/T42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唐山市农牧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唐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乐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乐亭县秋华彩
貂养殖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乃强、刘志勇、杨建辉、张英海、李颖、张晓利、刘东娜、董英、李晓忠、
舒广秋、刘申。
1
DB1302/T426—2015
水貂病毒性肠炎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貂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防控。
本标准适用于水貂病毒性肠炎的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7533犬细小病毒病诊断技术
GB/T14926.57实验动物犬细小病毒检测方法
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8596畜禽场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T767高致病性禽流感消毒技术规范
DB1302/T379水貂饲养场建设技术规范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合本文件。
3.1水貂病毒性肠炎
又称乏白细胞症或传染性肠炎,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以腹泻、血液中白细胞高度减少为特征的接触性
传染病。
4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水貂均可感染,以幼貂,特别是刚断奶仔
貂最易感,发病率、病死率均较成年貂高。患病或带毒的病貂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带毒动物的分泌物、排
泄物、污染的饲料、水源和用具经飞沫、空气等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感染。
5诊断
5.1临床诊断
5.1.1最急性型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5.1.2急性型
体温升高至40℃~40.5℃,呕吐,排出黄绿色或番茄样具有腥臭味的稀便。食欲废绝,渴欲增高。病
程7d左右。
5.1.3慢性型
虚弱,消瘦,食欲不振,被毛蓬乱,精神沉郁,排便频繁但量少,常见灰白色条柱型粪便。病程一般
7d~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