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第三版):肠道杆菌PPT教学课件.pptx

发布:2025-04-25约4.04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性;大肠埈希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致病因素、所致疾病;肥达反应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2.熟悉: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感染标本采集注意事项、防治原则;大肠埈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3.了解: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4.具备正确的肠道杆菌标本采集方法及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能力。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其中大多为肠道内正常菌群,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以外组织时可引起疾病,成为条件致病菌。少数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可引起某些肠道疾病。;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肠道杆菌菌属及代表种的主要区别;三、抗原结构与分类

(一)菌体抗原(O抗原):存在于所有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脂多糖的最外层,耐热,100℃数小时不被破坏。

(二)鞭毛抗原(H抗原):化学组成为蛋白质,不耐热,60℃30分钟即被破坏。细菌失去鞭毛后,运动随之消失,O抗原外露,称为H-O变异。

(三)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能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凝集,与毒力有关。重要的有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四、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杀灭。对理化因素敏感,加热60℃30分钟即可死亡,胆盐、煌绿等染料对大肠埃希菌等非致病性肠道杆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故常加入培养基中用来分离有关的病原菌。;;第一节埃希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三)抗原结构

主要有O、H、K三类抗原。现已知有170多种O抗原、100多种K抗原和60多种H抗原。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别的表达方式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四)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胆盐、煌绿等可抑制本菌生长,对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二、致病性;(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感染,泌尿系最常见,老年人和婴幼儿可发生败血症和新生儿脑膜炎。

2.肠道感染

(1)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是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致病物质主要是肠毒素和黏附素。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腹泻多为自限性,但可转变为慢性。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主要侵袭较大儿童和成人,细菌侵入结肠繁殖释放内毒素,引起类似志贺菌的腹泻。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感5岁以下儿童。致病因子主要有菌毛、Vero毒素、内毒素和溶血素,引起血性腹泻。

(5)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EAEC产生毒素和黏附素,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伴脱水,偶有血便。;三、微生物学检查;3.卫生细菌学检查

卫生细菌学检查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大肠菌群是指在37℃24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杆菌,包括埃希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等。我国2007年7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在100mL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四、防治原则;;一、生物学性状;(三)抗原结构与分类

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根据志贺菌的O抗原和分解甘露醇的能力,将其分为4群:即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我国最常见的为福氏志贺菌,其次为宋内志贺菌。

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

;(四)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56~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对多种抗生素易发生耐药性变异。;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外毒素

A群志贺菌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毒素。

;(二)所致疾病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

1.急性菌痢:发病急,潜伏期1~3天,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2.中毒性菌痢:内毒素吸收入血所致,多见于小儿,发病急,出现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病死率高达20%。

3.慢性菌痢:病程迁延2个月以上。

;(三)免疫性

抗志贺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依赖消化道黏膜表面的SIgA。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暂且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第三节沙门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三)抗原构造

1.O抗原:为细菌壁脂多糖中的特异性多糖,耐热,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M抗体。

2.H抗原:存在于细菌鞭毛中的蛋白质,能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抗体。

3.Vi抗原:与毒力有关。可阻止O抗原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