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第三版):其他重要致病菌PPT教学课件.pptx
1.掌握: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及致病性;白喉类毒素与白喉抗毒素在白喉特异性防治上的意义。
2.熟悉:白喉杆菌的异染颗粒;白喉杆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物质、感染途径及所致疾病。
3.了解:副溶血性弧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嗜肺军团菌、动物源性细菌的的形态、染色、致病性。
4.具有对霍乱、白喉等急性传染病流行的应对能力;具有控制和消灭动物源性疾病传播的能力。;;第一节弧菌属;一、霍乱弧菌;(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菌体呈弧状或逗点状的革兰阴性弧菌,大小为(1~3)μm×(0.3~0.8)μm。经人工培养后,细菌呈杆状,与肠道杆菌难以区别。菌体有单鞭毛和菌毛,有些菌株(如O139)有荚膜。
运动活泼,取患者米泔水样粪便进行悬滴观察时,可见运动的细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涂片染色呈鱼群状排列。;霍乱弧菌的单鞭毛;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3.抗原结构与分型;4.抵抗力;致病物质;1.致病物质
(1)黏液素酶、鞭毛与菌毛。
运动活泼的鞭毛有助于细菌穿过肠黏膜表面黏液层;普通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繁殖而致病。有毒株可产生黏液素酶液化黏液,有利于篮球细菌穿过黏液层。
;(2)霍乱肠毒素。
一个A亚单位:毒性物质,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腺苷酸浓度增高,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致大量水、电解质肠腔堆积,引起严重呕吐、腹泻。
4~6个B亚单位:结合单位,可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神经苷脂受体结合,使肠毒素分子变构使A亚单位脱离B亚单位进入细胞膜。;2.所致疾病
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易感者: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临床表现
;3.免疫性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主要是体液免疫,包括抗肠毒素抗体、抗菌抗体和肠道黏膜表面的SIgA的中和作用。O1群的免疫不能交叉保护O139群的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迅速进行诊断,防止病情蔓延和扩散,尤其是对首例患者的诊断。
标本:取患者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应快速送检或存放在保存液中送检,其标本必须严密包装,专人送检
直接镜检:悬滴法检查,观察有无运动活泼的生物体
革兰染色镜检:鱼群状排列的G-菌,可初步诊断
荧光抗体法或SPA协同试验:快速诊断;(四)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加强检疫,确诊及时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要严格隔离治疗并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必要时实行疫区封锁,以防疫情蔓延。
3.保护易感人群:对接种疫苗、注射类毒素
4.治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使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唑酮、氯霉素等抗生素可减少外毒素的产生。;二、副溶血性弧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会因食入未煮熟的海产品或污染本菌的盐腌制品而感染,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待阐明。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年均可发生,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为2~26小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脱水和低热,粪便多为水样,少数为黏液血便,应注意与菌痢相区别。病程较短,恢复较快,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
菌选择平板中。如出现可疑菌落,进一步做嗜盐性实验与生化反应,最后用血清学实验进行鉴定。现在也有用基因探针或PCR等直接检测食物标本或腹泻标本中耐热毒素基因进行快速诊断。;(四)防治原则
预防措施:应将动物性食品煮熟,生熟食物操作应分开,海蜇等海产品食用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并用食醋调味杀菌。治疗可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等。;;第二节白喉棒状杆菌;(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含血清的吕氏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形成灰白色、圆形的菌落,异染颗粒明显,形态典型。分离培养常用能抑制杂菌生长的亚碲酸钾血清琼脂平板,菌体能吸收碲盐,将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灰黑色或黑色。;(三)抵抗力
白喉棒状杆菌对干燥、日光和寒冷的抵抗力较强,对湿热抵抗力不强,煮沸1分钟或加热60℃持续10分钟可致死。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常用广谱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不敏感。;二、致病性;(二)所致疾病
1.白喉毒素(主要致病因素):毒性强,由A、B两个肽链组成
A肽链:毒性功能区,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合成
B肽链:与受体结合(心脏细胞、神经细胞等)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结局:抑制敏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组织坏死。
2.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和能量产生
3.K抗原:抗吞噬,有利定植;(二)所致疾病——白喉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
易感人群:6月-5岁
流行季节:秋冬季;白喉的发病机制;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五、防治原则;;第三节其他病原菌;第三节其他病原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