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题02 圆锥曲线经典题型全归纳(解析版).docx

发布:2025-04-22约1.78万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02圆锥曲线经典题型全归纳

【题型归纳目录】

题型一:向量搭桥进行翻译

题型二:弦长、面积背景的条件翻译

题型三:斜率背景条件的翻译

题型四:弦长、面积范围与最值问题

题型五:坐标、斜率、角度、向量数量积等范围与最值问题

题型六:定值问题

题型七:定点问题

题型八:三点共线问题

题型九:中点弦问题

题型十:四点共圆问题

题型十一:切线问题

【考点预测】

考点一、直线和曲线联立

(1)椭圆与直线相交于两点,设,

椭圆与过定点的直线相交于两点,设为,如此消去,保留,构造的方程如下:,

注意:

=1\*GB3①如果直线没有过椭圆内部一定点,是不能直接说明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的,一般都需要摆出,满足此条件,才可以得到韦达定理的关系.

=2\*GB3②焦点在轴上的椭圆与直线的关系,双曲线与直线的关系和上述形式类似,不在赘述.

(2)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于两点,设,

联立可得,时,

特殊地,当直线过焦点的时候,即,,因为为通径的时候也满足该式,根据此时A、B坐标来记忆.

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于两点,设,

联立可得,时,

注意:在直线与抛物线的问题中,设直线的时候选择形式多思考分析,往往可以降低计算量.开口向上选择正设;开口向右,选择反设;注意不可完全生搬硬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结:韦达定理连接了题干条件与方程中的参数,所以我们在处理例如向量问题,面积问题,三点共线问题,角度问题等常考内容的时候,要把题目中的核心信息,转化为坐标表达,转化为可以使用韦达定理的形式,这也是目前考试最常考的方式.

考点二、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

与联立,两边同时乘上即可得到,为了方便叙述,将上式简记为.该式可以看成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为可简单记.

同理和联立,为了方便叙述,将上式简记为,,可简记.

与C相离;与C相切;与C相交.

注意:(1)由韦达定理写出,,注意隐含条件.

(2)求解时要注意题干所有的隐含条件,要符合所有的题意.

(3)如果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只需要把,互换位置即可.

(4)直线和双曲线联立结果类似,焦点在x轴的双曲线,只要把换成即可;

焦点在y轴的双曲线,把换成即可,换成即可.

(5)注意二次曲线方程和二次曲线方程往往不能通过联立消元,利用判断根的关系,因为此情况下往往会有增根,根据题干的隐含条件可以舍去增根(一般为交点横纵坐标的范围限制),所以在遇到两条二次曲线交点问题的时候,使用画图的方式分析,或者解方程组,真正算出具体坐标.

考点三、弦长公式

设,根据两点距离公式.

(1)若在直线上,代入化简,得;

(2)若所在直线方程为,代入化简,得

(3)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弦长,.其中为直线斜率,为直线倾斜角.

注意:(1)上述表达式中,当为,时,;

(2)直线上任何两点距离都可如上计算,不是非得直线和曲线联立后才能用.

(3)直线和曲线联立后化简得到的式子记为,判别式为,时,,利用求根公式推导也很方便,使用此方法在解题化简的时候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4)直线和圆相交的时候,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关系求解弦长会更加简单.

(5)直线如果过焦点可以考虑焦点弦公式以及焦长公式.

考点四、已知弦的中点,研究的斜率和方程

(1)是椭圆的一条弦,中点,则的斜率为,

运用点差法求的斜率;设,,,都在椭圆上,

所以,两式相减得

所以

即,故

(2)运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推出;若是双曲线的弦,中点,则;若曲线是抛物线,则.

考点五、求定值问题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从特殊入手,求出定值,再证明这个值与变量无关.

(2)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推理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值.

考点六、求解直线过定点问题常用方法如下:

(1)“特殊探路,一般证明”:即先通过特殊情况确定定点,再转化为有方向、有目的的一般性证明;

(2)“一般推理,特殊求解”:即设出定点坐标,根据题设条件选择参数,建立一个直线系或曲线的方程,再根据参数的任意性得到一个关于定点坐标的方程组,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即为所求点;

(3)求证直线过定点,常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或截距式来证明.

考点七、证明共线的方法

(1)斜率法:若过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斜率都存在,通过计算证明过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相等证明三点共线;(2)距离法:计算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若某两点间的距离等于另外两个距离之和,则这三点共线;(3)向量法:利用向量共线定理证明三点共线;(4)直线方程法:求出过其中两点的直线方程,在证明第3点也在该直线上;(5)点到直线的距离法:求出过其中某两点的直线方程,计算出第三点到该直线的距离,若距离为0,则三点共线.(6)面积法:通过计算求出以这三点为三角形的面积,若面积为0,则三点共线,在处理三点共线问题,离不开解析几何的重要思想:“设而不求思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