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 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实录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新教材高中政治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实录1新人教版必修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新教材高中政治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涉及联系观的基本概念、联系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紧密联系,特别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通过复习和深化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观的内涵和实际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新高二学生,他们在高一阶段已经接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联系和发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具体问题时,学生往往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对联系观的基本概念有一定认识,但对联系的具体形式、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对联系观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感到困惑。
2.能力水平: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挖掘问题背后的联系和本质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运用联系观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时,可能存在逻辑不严密、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3.素质状况:学生普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将联系观应用于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上有所欠缺,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和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和挫败感,影响对联系观的理解和运用。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联系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联系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联系观的框架,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联系观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展示联系观的相关概念、案例,增强视觉效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2.在线资源整合: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资料,拓展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软件应用: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帮助学生梳理联系观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联系观的定义、基本形式和重要性。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联系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如何运用联系观分析社会现象?”、“联系观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等。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联系观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联系观是否适用于所有领域?”这样的问题。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联系观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社会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联系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联系观的基本形式,如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分析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讲解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如“如何通过联系观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联系观与系统论有何区别?”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尝试运用联系观分析案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