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自然的奇观(教案)-2023-2024学年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docx
探访自然的奇观(教案)-2023-2024学年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同学们,咱们今天要一起探索美术世界中的一块瑰宝——“探访自然的奇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的美术课本,一起欣赏和解析自然风光的美。教材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名山大川、奇花异草,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这些内容,既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和向往。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视觉的盛宴吧!??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学会从线条、色彩、形状等角度欣赏自然风光的审美特征,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运用绘画或设计手法,尝试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3.**创意实践**:激发想象力,通过创新的方式表达自然界的奇观,发展个人艺术创造力。
4.**文化理解**:理解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自然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识别自然景观中的线条、色彩和形状,理解其审美价值。例如,通过分析《庐山的云雾》这幅画,引导学生关注线条的流畅与变化,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以及形状的简洁与复杂,从而理解自然景观的艺术表现。
-**重点二**: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自然风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比如,在教授《山水画》时,强调如何通过透视和光影来增强画面的深度和层次。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欣赏《黄山日出》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教文化和山水审美观念,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讲解来突破这一难点。
-**难点二**: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的表现中。在创作《家乡的风景》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客观景观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讨论,帮助学生找到情感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平衡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收集自然风光的图片、山水画的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美术作品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颜料、画笔等,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绘画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交流心得;在白板或黑板上展示自然景观的范例,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我会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接着,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内容一**:介绍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我会展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在表现自然景观中的作用。例如,我会指出《庐山的云雾》中线条的飘逸与云雾的轻盈感相呼应,色彩的冷暖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用时10分钟。
-**内容二**:讲解山水画的构图技巧。我会结合《黄山日出》这幅作品,讲解如何通过构图来表现自然景观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例如,我会强调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感,以及如何利用透视和光影来增强画面的深度。用时10分钟。
-**内容三**:探讨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会简要介绍山水画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山水画所反映的文化特点。例如,我会提及唐代山水画追求宏大气象,宋代山水画则更加注重意境。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内容一**:学生自由创作。我会分发画纸和绘画工具,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心中最美的自然风光。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用时15分钟。
-**内容二**:小组讨论自然景观的特点。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并总结自然景观的线条、色彩、形状等特点。每组需要选出代表进行分享。用时10分钟。
-**内容三**:展示优秀作品并点评。我会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审美能力。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方面一**:自然景观的线条特点。例如,讨论《庐山的云雾》中的线条如何表现云雾的动态和轻盈感。
-**方面二**:自然景观的色彩运用。例如,讨论《黄山日出》中色彩的冷暖对比如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方面三**: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例如,讨论不同时期山水画所反映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
5.**总结回顾**
-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自然风光的美,学习了如何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达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山水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