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第1课时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docx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2解一元一次方程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第1课时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嘿,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开启数学世界的奇妙之旅!??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等式的性质”。别看它名字简单,其中的奥秘可大了!??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和练习,让你对等式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把数学知识玩转得风生水起吧!??
核心素养目标
1.**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等式的性质,学生能够发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论。
2.**数学建模能力**: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学运算能力**:通过方程的简单变形,学生将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和熟练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4.**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索等式性质的过程中,将提升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规律。
②理解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简单的变形,以便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2.**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式性质在方程求解中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正确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变形。
②在复杂的方程变形过程中,保持等式的平衡,避免出现错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③将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法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考验。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等式性质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2.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等式性质的运用,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等式性质的变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变化规律。
4.设计“方程变形接力”游戏,通过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检验他们对等式性质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板书:“等式”二字,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定义和特点,提问:“等式有哪些性质?请举例说明。”
2.学生分享自己已知的等式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等式的性质,特别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时,等式是否仍然成立?”
(二)新课讲解
1.**讲解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成立。
-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性质的应用,如2x=4,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2。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练习,巩固对性质1的理解。
2.**讲解等式的性质2**:如果两个等式两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等式也是相等的。
-老师展示两个等式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性质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如已知等式5y-3=12,求y的值。
3.**讲解等式的性质3**: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老师通过变换等式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性质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如何利用性质3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个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老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2.**小组讨论**:每组学生选择一道较难的练习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供帮助。
3.**展示交流**: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评价并提问。
(四)拓展应用
1.老师出示实际问题,如:“小明有20元,他用去了3元后,还剩多少元?”
2.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求解。
3.老师点评学生的解题方法,强调等式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五)总结反思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性质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等式性质的应用。
2.学生回顾等式性质,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3.老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等式的历史背景**:介绍等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古埃及、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对等式的运用。
-**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等式实例,如购物找零、烹饪食谱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等式性质的其他形式**:探讨等式性质在不同数学分支中的应用,如代数、几何等,拓展学生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