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海洋水体 3.2 海水的运动1教学设计 中图版选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海洋水体3.2海水的运动1教学设计中图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嗨,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探索一下神秘而广阔的海洋世界,重点来研究一下“海水的运动”。咱们先来想想,为什么海水会动呢?这背后有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图版选修2的第三章,揭开海洋运动的神秘面纱!????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海水的运动现象,提高学生识别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强化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海水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水体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洋流、潮汐、波浪等;
②掌握海水运动的动力来源,如地球自转、风应力、地球形状等;
③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对气候、生物、海洋资源等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海水运动形成的复杂机制,如风海流的形成和变化;
②准确判断不同类型洋流的特点和分布,如暖流和寒流的区别;
③将海水运动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洋流对航运和渔业的影响分析。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海水运动整体认知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碰撞。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海流、潮汐等动态图像,增强直观感受。
2.视频辅助:播放相关视频,如海洋观测船工作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洋运动。
3.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水运动的原理。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
-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个神秘而美丽的领域——海洋。你们知道吗?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从海水的运动开始,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引导: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海水会运动呢?这背后有什么自然的规律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奥秘。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的新课内容是《海水的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图版选修2的第三章。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首先介绍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洋流、潮汐、波浪等,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讲解海水运动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风应力、地球形状等因素,通过实际案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海水运动。
-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气候、生物、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举例说明海水运动如何影响渔业、航运等。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学生分组模拟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了解风应力如何影响海水的流向。
-观看关于潮汐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并讨论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利用地图软件,让学生模拟绘制某海域的洋流图,加深对洋流分布的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
举例回答:
-针对海水运动的动力来源,学生可能提出:“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是否会影响海洋运动的规律?”
-讨论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时,学生可能讨论:“潮汐是否会影响沿海的农业生产?”
-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学生可能问:“洋流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具体影响?”
5.总结回顾
内容: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动力来源和影响。
-强调重难点:海水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多种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
-提出思考题:课后思考海水运动在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用时: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讲授15分钟,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总结回顾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记忆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洋流、潮汐、波浪等。
-学生掌握了海水运动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风应力、地球形状等因素。
-学生能够区分和解释不同类型洋流的特点和分布,如暖流和寒流的区别。
2.**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海洋资源等方面。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洋流对航运、渔业的影响,以及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升了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
3.**实践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