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试种一粒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4试种一粒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中的“试种一粒籽”章节,包括种子生长的基本条件和种植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生长的基本条件和种植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试种一粒籽”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二年级的学生在进入本课程前,已经对自然界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如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但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细节和条件可能了解有限。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种植活动,对种子的概念和植物的生长周期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种植活动尤其感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知。学生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动手操作,有的则更喜欢观察和思考。在学习“试种一粒籽”时,他们可能会积极参与实践,但也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进行种植活动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如光照、水分、土壤等),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耐心等待植物的生长过程。此外,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植物生长周期的不了解而感到焦虑或失去兴趣。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提供清晰的操作步骤,耐心指导,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来增强学生的耐心和持续观察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植物生长图片、种子发芽过程的视频,以及描述种子生长条件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种子、土壤、花盆、水壶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学生进行种植实验。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种植活动,并在实验操作台附近放置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让学生观看关于植物生长的视频,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试种一粒籽”课题,设计问题如“种子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芽?”和“如何照顾植物让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提问,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和种植步骤。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如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环境,以及如何正确种植。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如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小种子变成大树的故事,引出“试种一粒籽”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如水分、温度、光照等,结合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种植经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实验。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种子生长的原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种子生长的变化。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讲解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种植过程。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记录植物生长的日记,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和植物成长的过程。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植物生长相关的书籍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探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植物生长日记,记录观察结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深入了解植物生长。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总结法:学生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种植方法,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耐心。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实践和课后拓展,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难点,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知识点梳理
一、种子生长的基本条件
1.水分:种子发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