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课文第一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设计.docx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会认“塘、脑”等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就”等7个字。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学生会认“塘、脑”等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就”等7个字。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育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育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变化。
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变化。
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播放视频)
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小动物是什么呀?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去寻找答案。
播放一段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播放视频)
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小动物是什么呀?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
(1)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
(3)小组读。
(4)男女赛读。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塘”: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塘”就是池塘,是小蝌蚪生活的地方。
(2)“脑”:通过摸摸自己的脑袋,让学生直观感受“脑”的位置。
(3)“袋”:可以联系生活中装东西的袋子,理解“脑袋”就是头的意思。
(4)对于“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词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
(1)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
(3)小组读。
(4)男女赛读。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塘”: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塘”就是池塘,是小蝌蚪生活的地方。
(2)“脑”:通过摸摸自己的脑袋,让学生直观感受“脑”的位置。
(3)“袋”:可以联系生活中装东西的袋子,理解“脑袋”就是头的意思。
(4)对于“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词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蝌蚪外形的词语“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并板书。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蝌蚪的可爱。
学习第2-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问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述问题,并完成表格。
|遇到的动物|问的话|得到的回答|
|----|----|----|
|鲤鱼阿姨|“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乌龟大叔|“乌龟大叔,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四条腿,宽嘴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