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_T2657-2018_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_河北省.docx
ICS65.020
DB13
B31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265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于丽辰、李立涛、焦蕊、许长新、郝宝锋、贺丽敏、乔广玉、张林林、刘金利。
I
DB13/T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1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苹果种植区因乱跗线螨引起的套袋果实黑点病的防治。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套袋苹果果实萼洼处表皮由乱跗线螨危害形成的圆形病斑,病斑大小1mm~6mm或更大、深1mm~
3mm,颜色多为黑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部分病斑中央稍凹陷,并伴有龟裂或白色粉末。
注: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症状参见附录A。
3.2
一种微小的螨类,隶属蜱螨亚纲(Acari)真螨总目(Acariformes)跗线螨科(Tarsonemidae)
跗线螨属(Tarsonemus),侵入果袋内,引起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
注:乱跗线螨形态特征参见附录B。
4
根据苹果萼洼黑点病发生危害规律(参见附录C),应以驱避害虫为防治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等措施,通过控制乱跗线螨,实现对苹果萼洼黑点病的安全、有效控制。
推荐的杀螨剂应是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
1
DB13/T2657—2018
5
防治措施
5.1
套袋前喷药防治
5.1.1
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每百叶为2头。套袋前,进行害螨种群密度调查,若虫口密度达到每百叶2头时,进行化
学防治。
5.1.2
喷施忌避剂--矿物油
单独使用200倍99%矿物油乳剂或400倍~500倍99%矿物油乳剂与一种生态相容性杀螨剂(参见附
录D)混配,对全树进行喷雾。应使混配药液混合均匀,并使幼果、枝叶和树干均匀着药。
5.2
矿物油处理果袋
套袋前,应先将整捆果袋的袋口和袋子周边用100倍液99%矿物油乳剂浸泡,控净水分后进行套袋。
套袋后防治
5.3
根据防治指标,单独使用200倍99%矿物油乳剂或400倍~500倍99%矿物油乳剂与一种生态相容性
杀螨剂混配,对全树进行喷雾。施药间隔20天~30天,每生长季用药2次~3次。杀螨剂种类应轮换使
用。
5.4
释放捕食螨
一般于5月~6月间释放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barkeri(Hughes)等天敌捕食螨,根据苹果树树
体的大小,每棵树释放500头~2500头捕食螨。释放时,剪开包装袋口并套上防雨袋,用图钉钉在树干
下部背阴处,包装袋应尽量紧贴在树干上,以利于捕食螨扩散上树。注意释放前应与农药防治间隔5
天以上,释放后15d以内不能喷施杀螨、杀虫剂,可以喷施杀菌剂。
2
DB13/T2657—2018
AA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症状
果实萼洼处表面散生许多圆形病斑,病斑大小大多在1mm~6mm、深1mm~3mm,颜色多为黑褐
色、灰褐色或黄褐色,部分病斑中央稍凹陷,并伴有龟裂或白色粉末。单个果实病斑数从几个至几十
个。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产生许多针尖大的小黑点,逐渐扩展至绿豆粒大。重者除萼洼部位外,
在果实胴部、肩部也有发生。病斑只在果皮表面,病斑部位果皮较硬,果肉变褐坏死,无苦味,不引
起果肉溃烂,贮藏期不扩大蔓延。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对果实内在品质没有影响,但对外观质量和售
价影响很大。
3
DB13/T2657—2018
BB
附
录B
(资料性附录)
乱跗线螨形态特征
乱跗线螨(TarsonemusconfususEwing)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螨、静止期(静息期)和成螨4个
阶段。乱跗线螨的卵呈卵圆形、半透明;幼螨3对足,乳白色;静息期,乳白色。成螨初期乳白色,后
变棕红色;雄螨体长156μm,体宽96μm,颚体栗形,躯体卵形,有足4对。雄螨躯体末端有略呈心形
的较大的生殖乳突。Ⅲ跗节的爪正常,Ⅳ足长度正常。前顶毛Ⅵ与颚体约等长,足Ⅳ跗节爪粗短,仅
是胫跗节一半长,前中表皮内突分为3段,前段与表皮内突ap1连接,后段与表皮内突ap2后端连线水平,
且后延伸一小段,后中表皮突前端分别与表皮内突ap4、ap3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