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701-2018 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docx
ICS#65.020.01B30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1701—2018
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
2018-09-29发布2018-12-29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41/T1701—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扶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镇平县农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桃阁、闻亚美、岳雨霞、刘涛、张辉、孔令建、史国敏。
1
DB41/T1701—2018
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鸡腿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原料、栽培模式、菌袋生产、发菌管理、脱袋与覆土、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及采收与加工。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区域内鸡腿菇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483天然石膏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NY/T119饲料用小麦麸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5246无公害食品鸡腿菇
NY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41/T1244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一次覆土
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将粗土和细土分层或粗细土混合后一次性覆盖于培养料上面的过程。3.2
二次覆土
经过一次覆土后,待菌丝长透覆土层后再覆细土的过程。3.3
催蕾
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人为给予菌丝一定的生长条件,促使其生理转化、形成子实体原基的过程。
4产地环境
2
DB41/T1701—2018
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壤持水性好、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环境卫生、交通便利、周围500m内无污染源的场所。产地环境应符合NY5358的规定。
5栽培原料
主要栽培原料有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食用菌菌糠、牛粪、麦麸、石膏等。麦麸应符合NY/T119的规定,石膏应符合GB/T5483的规定,原料基质处理应符合NY5099和NY/T496的要求。其中玉米芯在使用前应粉碎成1cm~1.5cm大小的颗粒。
6栽培模式
6.1室内栽培
可利用简易塑料菇棚和日光温室进行栽培。
6.2室外栽培
在果园、林地、菜地、休闲田中整畦搭棚进行栽培。
7菌袋生产
7.1制袋时间
应根据河南省不同地区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袋时间。一般每年8月~翌年3月为适宜的制袋时间。
7.2制袋流程7.2.1备料
按培养料配方比例备料,并根据不同生产模式,准备不同规格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和高压聚丙烯塑料袋。
7.2.2培养料推荐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86.7%,麦麸10%,尿素0.3%,石膏1%,石灰2%。
配方二:玉米芯50%,棉籽壳20%,杂木屑16%,麦麸10%,豆粕1%,石膏1%,石灰2%。配方三:食用菌菌糠、玉米芯各40%,牛粪15%,尿素0.5%,磷肥1.5%,石灰3%。
配方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pH值6.5~7.5。
7.2.3拌料
按7.2.2配方将培养料依次加入搅拌机中先进行干料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再进行搅拌至均匀。搅拌后的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75%。拌料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7.2.4发酵
把拌匀后的培养料,堆成高1.0m~1.2m、宽1m~1.5m、长度不限的料堆进行发酵。熟料栽培模式的发酵周期4d~5d,发酵料栽培模式的发酵周期7d~10d。发酵期间翻堆3次,分别在建堆后第2d、
3
DB41/T1701—2018
4d、6d进行。当培养料中心温度达到65℃~70℃时翻堆1次,每次翻堆保持时间不少于24h。每次翻堆后应将料面整平,并在料面上每隔0.5m~0.6m处插孔通气。翻堆时应注意上、下、内、外调整翻匀。当培养料内长满白色菌丝、培养料呈浅褐色且无酸、臭味时,即发酵完成。
7.2.5装袋
将发酵完成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做到装袋松紧适中。常压灭菌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