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科治疗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pdf

发布:2025-04-19约5.3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2020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orI20.1or

I20.802)

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ICD-9-CM-3:88.55-88.5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

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

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三、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

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

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四、标准住院天数≤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0orI20.1orI20.802不稳定性

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

疾病。

207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

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三大常规、尿酮体、大便潜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

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

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2.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B超、胸部CT

(≥64排)。

3.寇脉造影检查。

(二)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1.脑钠肽、D-二聚体、血沉、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

3.心脏负荷试验、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

者)。

七、用药选择

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拟行

介入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

剂。

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

3.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

剂等。

(1)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24小时内常规口服。

(2)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静脉滴注维持,病情

208

稳定后可改为硝酸酯类药物口服。

(3)钙拮抗剂:对使用足量β受体阻滞剂后仍有缺血症状

或高血压者,如无禁忌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

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5.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心律失常时应用。

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

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无低血压等禁

忌症,应在24小时内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八、冠脉造影检查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检查方式:经皮穿刺介入冠状动脉造影。

3.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必要时可使用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九、造影检查后治疗

1.介入后住重症监护病房(必要时)。

2.继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况。

3.观察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

症。

4.必要复查的检验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心

电图、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气分析。

5.根据病情可考虑复查的项目:肝肾功能、血糖、超声心动

209

图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