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应急预案.docx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应急预案
总则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降低职业暴露导致的感染风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组织管理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由医院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门诊部、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主要职责为负责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组织制定和修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评估和决策。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由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专业人员组成。负责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调查、评估和处置,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处理职业暴露,提供预防用药、疫苗接种等技术支持,开展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分类
1.感染性职业暴露: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职业暴露,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2.化学性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到化学物质,如消毒剂、化疗药物等,引起的职业暴露。
3.放射性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放射性诊断、治疗等工作过程中,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引起的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的报告流程
立即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在现场进行初步处理,并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指导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填写报告表
医务人员应在发生职业暴露后24小时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表》,详细记录职业暴露的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暴露源等信息,并上报至院感科。
调查评估
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确定暴露源的性质、暴露的程度和感染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处置建议。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措施
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处置
1.局部处理:
皮肤损伤: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黏膜暴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
2.预防用药:根据暴露源的性质和感染的风险,在暴露后尽快(最好在2小时内)开始预防性用药。如暴露于乙肝病毒,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接种程序进行全程接种;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应在暴露后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连续服用28天。
3.定期监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监测,了解感染情况。如暴露于乙肝病毒,应在暴露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等指标;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应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及6个月分别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化学性职业暴露的处置
1.立即脱离接触:迅速将暴露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2.冲洗污染部位:用大量清水或相应的中和剂冲洗污染的皮肤或黏膜,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
3.及时就医: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暴露的程度,及时将暴露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放射性职业暴露的处置
1.立即停止操作:迅速将暴露者转移至安全区域,避免继续受到辐射。
2.评估辐射剂量:对暴露者进行辐射剂量监测,评估辐射损伤的程度。
3.医学观察和治疗:根据辐射剂量和损伤程度,对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和治疗,如使用抗辐射药物、对症治疗等。
培训与演练
培训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定义、分类、报告流程、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和工作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确保培训效果。
演练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职业暴露应急演练,模拟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保障措施
物资保障
医院应配备充足的职业暴露防护用品和应急处置物资,如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剂、预防用药、疫苗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补充,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应急处置的需要。
技术保障
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技术支持网络,在职业暴露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获取技术指导和援助。同时,医院应加强对职业暴露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经费保障
医院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