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供方评价管理制度.docx
合格供方评价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所采购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规定要求,对合格供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以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风险,特制定本制度。通过对供方的全面评价和动态管理,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商队伍,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为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工具、办公用品以及各类服务(如运输、维修、检测等)的所有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和再评价等活动。
3.职责分工
-采购部门:负责供方的初步筛选、信息收集、采购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组织对供方的现场考察,建立和维护供方档案,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供方的选择和淘汰建议。
-质量部门:参与供方的评价工作,负责对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质量检验和验证,收集和分析产品质量数据,为供方评价提供质量方面的依据。
-技术部门:参与对供方的技术能力评估,提供技术要求和标准,协助解决采购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对供方的技术改进提出建议。
-生产部门:反馈供方提供的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情况,包括适用性、稳定性等,参与对供方的现场评价。
-财务部门:负责对供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审核采购成本和付款条件,提供财务方面的风险预警。
-管理层:审批合格供方名单,对重大供方的选择和淘汰做出决策,监督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供方选择与评价流程
1.供方信息收集
采购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潜在供方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行业网站、专业论坛等查找相关供方的信息。
-行业展会:参加各类行业展会,与供方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其产品和服务。
-供应商推荐:向现有合格供方咨询,获取其推荐的其他优质供方。
-客户推荐:向公司的客户了解其使用过的优质供方。
-公开招标:发布招标信息,吸引潜在供方参与投标。
收集的信息应包括供方的基本情况(如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成立时间等)、产品或服务范围、生产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业绩案例、财务状况等。
2.初步筛选
采购部门根据收集到的供方信息,按照公司的采购需求和基本要求进行初步筛选。筛选的主要标准包括:
-资质合法性:供方应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书。
-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能够满足公司的技术、质量、规格等要求。
-生产能力:供方应具备足够的生产能力,能够按时、按量提供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信誉和业绩:供方应具有良好的信誉和一定的业绩,无重大质量事故和不良记录。
对于通过初步筛选的供方,采购部门应建立潜在供方清单,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供方管理系统。
3.现场考察
对于重要物资或服务的供方,采购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如质量、技术、生产等)对其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环境:考察供方的生产场地、车间布局、卫生条件等是否符合要求。
-生产设备:检查供方的生产设备是否先进、完好,是否具备足够的生产能力。
-质量管理体系:了解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是否通过相关的质量认证(如ISO9001等)。
-人员素质:考察供方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技术研发能力:了解供方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研发投入情况,评估其技术创新能力。
现场考察结束后,考察人员应编写现场考察报告,对供方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是否推荐为合格供方的建议。
4.样品检验和试用
对于需要提供样品的采购项目,采购部门应要求供方提供样品,并组织质量部门进行检验。样品检验的内容包括外观、尺寸、性能、质量等方面,应严格按照公司的检验标准进行。
对于一些关键物资或服务,在样品检验合格后,还应进行试用。试用过程中,生产部门应记录产品的使用情况,包括适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
样品检验和试用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的评价流程。
5.综合评价
采购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根据供方的信息收集、现场考察、样品检验和试用等情况,对供方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质量指标: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合格率、不良率、质量稳定性等。
-价格指标: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价格合理性、价格调整机制等。
-交货期指标:包括交货准时率、交货期延误率等。
-服务指标:包括售前服务、售后服务、响应速度等。
-技术能力指标: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支持能力等。
-财务状况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等。
综合评价采用打分制,各指标的权重根据采购项目的重要程度和特点进行确定。采购部门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对供方进行排名,并提出合格供方推荐名单。
6.审批与确定
采购部门将合格供方推荐名单提交给管理层进行审批。管理层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采购需求和评价结果,对合格供方名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