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直至“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时而没完没结;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发了狂的叫声,还讨厌它欺软怕硬的行为,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历程。
2、了解母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于《猫》在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比较本文与《猫》在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准备:
母鸡的活动图片、课件。
一、回顾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母鸡》。
学生默读课文。
二、自由朗读,体会大意,体会作者态度的转变。
1.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母鸡有一个从讨厌到敬重的过程,他为什么讨厌,又为什么敬重?请大家带着下列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写母鸡的讨厌和它值得敬重的原因?
(2)结合课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9自然段关于“母亲”的理解,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
(3)课文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能否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
(4)母鸡成了鸡妈妈以后,作者从它对小鸡的爱护中产生了敬意,设想一下,对于其他没有带小鸡的母鸡,作者还会一如既往地讨厌吗?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叫声: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欺软怕硬:不反抗公鸡,欺侮鸭子板
喜欢炫耀:下蛋后大声叫
时刻警戒
为儿女觅食
教儿女本事温暖儿女
稍有动静,便啼叫报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或其他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发挥想象,看图说话。
4.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品读,感受母爱。
1.师:作者对母鸡的厌恶和敬重两种情感在文中区分得特别明显。以第4自然段为界,前面是极其厌恶,后面却在言词中流露出无比尊敬之意。在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分别摘抄下来,并反复朗读,体会其韵味。
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四、比较写作特点
1.讨论:《母鸡》与《猫》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写,而且都是写小动物,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处:
(1)结构都非常清晰。
(2)都用了总分段式。
(3)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4)都通过对点滴小事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小动物的特点。
(5)两篇文章的语言都体现出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风格。
不同处: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自始至终都是一股喜爱之情;而《母鸡》则有个情感变化的过程,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凸现了母爱的伟大。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深入体会上述特点。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生活中妈妈又是怎样关爱你们的成长的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2.师:母爱是三月的阳光,给儿女们带来了缕缕春风。我们成长的过程凝聚了妈妈多少的心血。
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微笑,一点进步,都是对母爱的一种无声的感激。我们齐声赞颂普天下所有的母亲吧。
课件出示句子: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板书设计:
讨厌:无病呻吟不敢再讨厌:负责、慈爱
欺软怕硬母爱
炫耀自我勇敢、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