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图形的旋转(二)(大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docx
第三单元第2课时图形的旋转(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生借助线段的旋转认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旋转。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绕图形上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在画的过程中体会旋转方向、角度等,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画简单平面图形的旋转,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主要还是要借助线段的旋转理解。第一个活动是借助小旗的旋转来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第二个活动是三角形的旋转,从生活中的物体的旋转过渡到图形的旋转,并总结出图形绕某个端点旋转90°的步骤。
【核心素养】
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发展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量角器,尺子,方格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生活中的旋转图案风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图形的旋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它们有的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来的,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出示课件)
提问:你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得到的吗?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有相同的基本图形,都是由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要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二)。
学习任务一: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生活中的旋转图案风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图形的旋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在方格纸上画绕某点旋转90°后的图形。
(1)画小旗的旋转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一部分)
提问:先想一想,旋转后的图形还是小旗吗?
引导学生回顾旋转的特征,明确旋转后的图形还是小旗。
组织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画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利用纸剪出小旗,放在方格纸上,绕点M旋转画图。
②先画出旗杆绕点M旋转后的位置,再画出小旗。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用实物操作,可以很直观地得到小旗旋转后的位置。也可以将小旗拆分,先找到旗杆的位置,进而确定旗面的位置,这样比较简便。
讲解具体画法:
①确定关键线段:旗杆经过点M,所以确定旗杆为关键线段。
②画关键线段的对应线段:将旗杆以点M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使旋转前后的旗杆互相垂直且长度不变,如图A所示。
③用数格子的方法找到旗面旋转后的对应点,画出旗面,如图B所示。
(板演图A、图B)
图A
图B
提问:思考一下,怎样确定第一步的关键线段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关键线段就是与旋转点相连的线段,或能够快速准确确定图形位置的线段。
学习任务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活动中的第一个要求: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对题意的理解和准备怎么画,重点是交流“整个图形旋转后是怎样的形状”和“从哪条线段画入手比较方便”,如果学生有困难,也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摆一摆帮助思考。然后,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在第一个要求的基础上,再出示第二个要求,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旋转的理解,培养独立画图的能力。】
2.画三角形的旋转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二部分及左图)
动手尝试画一画,你有哪些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内画图。
点名小组说一说画图方法。
这里有哪几条关键线段?(AB和AC两条)
教师指出具体画法:
①确定关键线段AB和AC。
②分别画出AB和A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如图C所示。
③连接BC′,如图D所示。
(课件演示图C、图D)
图C
图D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二部分的右图)
如果把这个三角形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呢?又该怎么画?试着画一画。
组织学生独立画图,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画法。
(3)总结画图的方法。
谁能说说怎样画一个图形绕顶点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总结:①首先弄清旋转的三要素;②确定关键线段;③画关键线段旋转后的线段;④画出其余线段。(课件出示)
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