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实录2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
2.增强学生的生物知识运用能力,学会分析、解释生理现象。
3.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人体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人体内废物的种类:讲解尿液、汗液、二氧化碳等废物的种类和特点。
b.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详细讲解肾脏、皮肤、呼吸系统等器官在废物排出过程中的作用。
c.废物排出的生理意义:阐述废物排出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肾脏的功能与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滤过、重吸收、分泌等过程。
b.呼吸系统与皮肤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解释二氧化碳和水分通过呼吸和皮肤排出的机制。
c.废物排出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关系:理解废物排出与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酸碱平衡的关联。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人体器官模型、显微镜、实验记录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人体排泄系统动画视频、相关实验操作步骤PPT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课堂问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保持健康的吗?答案是,我们的身体需要不断地排出废物,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看看身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非常好,我们的身体确实需要排出废物,维持健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人体排泄系统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图,说说人体排泄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学生观察并回答: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3.老师讲解:人体排泄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肾脏是排泄的主要器官,负责过滤血液,形成尿液。
4.老师展示尿液形成过程动画,提问:同学们,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呢?
5.学生观看动画,回答:血液经过肾小球过滤,形成初尿,再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最终形成尿液。
6.老师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三个阶段。
三、课堂探究
1.老师提出问题:除了尿液,人体内还有哪些废物需要排出?
2.学生思考并回答:二氧化碳、水分、无机盐等。
3.老师讲解:二氧化碳和水分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排出,无机盐则通过尿液排出。
4.老师展示呼吸系统和皮肤在废物排出过程中的作用动画,提问:同学们,请解释一下呼吸系统和皮肤是如何排出废物的?
5.学生观看动画,回答:二氧化碳通过肺呼出,水分通过皮肤蒸发。
6.老师总结:呼吸系统和皮肤在废物排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课堂讨论
1.老师提出问题:废物排出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废物排出可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酸碱平衡,保持人体健康。
3.老师总结:废物排出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探究
1.老师演示尿液形成实验:取一定量的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管处理后,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形成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3.老师提问:同学们,实验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4.学生回答: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三个阶段。
5.老师总结:实验验证了尿液形成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生理意义。
3.老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体内废物需要通过肾脏、皮肤、呼吸系统等器官排出,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七、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调查家人或朋友的饮食习惯,了解他们对健康的影响。
3.针对人体内废物排出,思考如何提高排泄效率,保持健康。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人体排泄系统的详细结构图,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的解剖学知识。
-尿液成分分析表,展示尿液中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