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结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内容,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2.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学会安全规范使用实验器材。
3.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步骤。
2.理解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变化。
难点:
1.正确操作实验装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直观学习。
2.设置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实验技巧。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试管、导管、集气瓶、酒精灯、石灰石、稀盐酸等。
2.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信息化资源:网络课件、实验操作视频、相关化学知识科普文章。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有什么用途?”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本次课的实验探究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并结合实物展示实验装置。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展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反应现象。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等,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3.实验操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规范。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数据记录与分析(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并计算反应物的用量。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5.小组讨论(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和用途。
拓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化工、农业等。
7.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回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8.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包括课后练习、实验报告、拓展阅读等。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和产物性质。
-学生熟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和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2.技能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如试管、导管、集气瓶等,提高了实验技能。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能够正确处理实验事故。
3.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了科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提升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通过思考二氧化碳的环境影响,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认识到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环境保护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