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docx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七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程标准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降水的概念、形式、等级划分、测量方法以及降水的时间变化。降水作为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深远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降水现象,学会分析降水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降水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核心素养
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降水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应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以及探讨降水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信息、归纳地理规律的思维能力,理解影响降水变化的多种因素。
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地区降水时间变化特点的分析,了解区域之间降水的差异,增强对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学会使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时间变化特点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降水的主要形式、等级划分和测量方法;
2.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根据柱状图判断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
准确分析不同地区降水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能解释其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降水的相关概念、原理、等级划分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体系。
图表分析法:运用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类型示意图等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归纳地理规律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如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不同城市降水特点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当地的降水情况、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展示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图片,如晴天、多云、降雨、降雪等,以及降雨、降雪、冰雹等降水现象的视频片段。
提问引导:向学生提问“在这些天气中,哪些属于降水现象?降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降水的变化。
新知探究
1.降水的基本知识(10分钟)
降水的概念和形式:讲解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强调降雨是降水最主要的形式。
降雨的等级划分:展示降雨等级划分表,详细介绍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24小时降水量标准,让学生对降雨强度有直观的认识。
降雨的类型:结合降雨类型示意图,讲解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对流雨是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我国夏季午后和赤道附近较为典型;地形雨是湿润空气遇到山地沿山坡上升,水汽凝结产生的降水;锋面雨是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我国春秋季节较为常见。
降水量的测量:展示雨量器的图片,介绍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讲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2.降水的时间变化(10分钟)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以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为例,详细讲解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绘出横坐标,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并标出月份。
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以一定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跟随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分析降水时间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绘制好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在不同月份的变化情况。找出月降水量超过100mm和少于20mm的月份,总结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10分钟)
展示降水柱状图:展示北京、罗马、开罗、新加坡、伦敦五个城市的年降水量柱状图。
小组讨论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根据月降水量达到100mm为降水多的标准,判断各城市属于哪种降水类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派代表发言,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