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
2025年邵阳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卷
历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
“条形码粘贴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自行保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年春节期间,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了新年庆典活动,古蜀国蚕丛、鱼凫、鳖灵等国君教人养蚕、捕鱼、
治水的事迹被搬上了荧幕,为海内外游客奉献了一场古蜀文化的节日盛宴。据此可知,古蜀国()
A.生存条件不断改善B.农业推动文化发展C.华夏认同得到加强D.生产技术领先各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
材料“古蜀国蚕丛、鱼凫、鳖灵等国君教人养蚕、捕鱼、治水的事迹被搬上了荧幕,为海内外游客奉献了
一场古蜀文化的节日盛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蚕丛教人养蚕、鱼凫教人捕鱼、鳖灵治水,这些活动反映
了古蜀国人从最初的狩猎、采集等生活方式,逐渐发展到有了相对稳定的农业、渔业生产,并且通过治水
改善了居住环境,减少了水患对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古蜀国生存条件不断改善,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
是古蜀国国君在生产生活方面对民众的教导,没有明确体现出农业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法得出“农
业推动文化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古蜀国与华夏其他民族或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没
有体现出古蜀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蜀国的生产技术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
法得出古蜀国生产技术领先各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监御史、司隶校尉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但汉景帝时“吏或不奉法令,
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豪党之徒,役财骄溢,武断乡曲”。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官吏与豪强相互勾结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C.郡国并行削弱了皇权D.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第1页/共16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吏或
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豪党之徒,役财骄溢,武断乡曲”可知地方官吏违法乱纪和豪强为
非作歹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在地方上形成了强大的
割据力量,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使得皇权受到威胁,难以有效地对地方进行监管和治理,C项正确;
官吏与豪强相互勾结是题目所描述现象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排除A项;汉初尊奉黄
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这一政策并非导致地方吏
治腐败、豪强横行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行政效率低下与这些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C项。
3.《旧唐书》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
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彦威与谏官上言曰:‘杀人者死,百王共守。若
许杀人不死,是教杀人。兴虽免父,不合减死。’诏竟许决流。”判决结果反映出()
A.唐代礼法冲突激烈B.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C.儒家思想融入法典D.司法实践彰显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
料可知,上官兴杀人后逃亡,官吏便将其父亲下狱,他自首换出了父亲,杀人按唐律当斩,杜悰、宇文鼎
认为但其行为彰显了孝义,“请减死配流”。虽然有人反对,但上官兴最终还是免死,被处流放之刑,这个
例子说明了唐代法律审理中考虑了父子伦理亲情,体现了司法实践彰显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仅为司法
实践中存在礼(孝义)与法(杀人偿命)的冲突,“唐代礼法冲突激烈”的结论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但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题干强调的是司法实践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并非是“融入法典”,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代在湖南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