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2
《课程开发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
《课程开发与管理》(curriculum develpment and management)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发与管理是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本课程通过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案例的讲授和课题学习,研究关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问题。包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含义、性质、层次与开发模式。介绍课程开发的国际背景和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改革经验,重点讲授“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策略。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设计的观念,具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与基本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原则和策略校本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和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班长,党和国家高度忠实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抓手是课堂教学。本课程将通过具体课堂教学和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与解读,学生通过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学习,掌握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咯,提高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并具备对校本课程进行一般研究和设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小组共同完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二、结合章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与核心技术》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深入理解并掌握课程开发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及流程内的核心技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案例分析掌握课程资源的获得与组织,理解情境分析的策略和技术,重点掌握主题课程开发中目标设计、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流程及其相关策略。
能力目标: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校本课程的案例基础上,形成自主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与作业设计中获得在深度学习的能力,养成课程资源选择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获得独立设计学校本位课程的核心技能。
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与核心技术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的设计学习,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深刻感知和高度认同。
四、案例意义
本课程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课程思政三者有机统一和结合,在分析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基础上,系统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数学素材,结合思政课程元素,重新设计和组织救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有机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等文化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与课程进行融合,去适应、引导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正确建立,建立民族自豪感,也使之能够正确认识传统优秀的课程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容,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开发技术与流程等章节进行实践训练,促成学生在完成主题课程设计过程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五、教学实施过程
六、教学考核评价
教学考核评价以任务为中心。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案例分享与主题课程设计。其中案例分享作为平时成绩占 40%,主题课程设计占60%。
1. 平时案例分享具体要求: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选择一个学校或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案例进行展示和评价,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学校背景介绍、课程设计对象、课程目标、课程框架、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小组评价与收获。
要求小组所选取课程案例清晰完整,目标明确,课程内容成体系.支撑性材料丰富,对大家的课程学习具有启发作用。
主讲人在展示时需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报告时间需控制在 15分钟以内,超时则要强制停止并相应减分。
小组展示时,ppt 制作精美,能够充分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封面要写上组长、成员的名字以及所对应主题课程名称。
小组成员必须全员参与、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最后的报告。業例分享成绩占总成绩 40%。
2. 期末主题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模拟一份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的目标对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并根据这份课程设计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请回答该课程设计的开发流程。
请回答该课程设计使用的开发模式及课程框架。
请根据您的课程开发过程谈谈个人的收获。
七、案例反思
1. 实施效果与成果
本课程在教学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