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2.docx
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2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理解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特点。
2.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认识汉武帝时代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3.提升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具体表现:重点讲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就,如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等。
-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意义:强调大一统格局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中华文化圈等。
2.教学难点
-汉武帝时期政治改革的理解:难点在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汉武帝时期政治改革的目的和影响,例如如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如何通过盐铁官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评价: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大一统格局,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可能导致的民怨。
-历史人物的评价: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评价汉武帝这位历史人物,包括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以及个人品德等方面。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历史图片资料、历史地图、教科书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汉武帝时期相关历史视频、在线历史博物馆虚拟参观链接
-教学手段:PPT演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历史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汉代的铜钱、画像石等文物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汉代的社会风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代为什么能够出现大一统的局面?”
-学生回答:简要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讲授新课(15分钟)
1.汉武帝时期政治改革(5分钟)
-讲解内容: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互动: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措施,教师提问“这些改革措施对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大一统格局的关系。
2.汉武帝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5分钟)
-讲解内容:丝绸之路的开通、铸币制度的统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学生互动: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教师提问“这些经济和文化成就对大一统格局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大一统格局的推动作用。
3.汉武帝时期军事成就(5分钟)
-讲解内容:北击匈奴、开疆拓土
-学生互动:展示相关地图和史料,让学生了解军事成就,教师提问“军事成就对大一统格局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军事成就对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作用。
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生互动环节(15分钟)
-创新教学:采用历史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汉武帝、诸侯王、儒家学者等角色,展示历史场景,加深对大一统格局的理解。
-双边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双边互动,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梳理
1.汉武帝时期政治改革
-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和盐铁经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学派,推崇儒家思想,使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2.汉武帝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铸币制度的统一:统一货币,便利经济交易。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后世文化和社会发展。
3.汉武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