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经络-腧穴学.pptx
医学课件-经络-腧穴学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经络概述
2.十二经络
3.奇经八脉
4.经筋与皮部
5.腧穴概述
6.特定穴
7.穴位定位与操作
8.针灸疗法
9.现代经络腧穴学
01经络概述
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的通道,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在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总计有20条。经络系统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分类经络分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别、经筋和皮部五大类。其中,十二正经是人体主要的经络系统,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则具有调节十二正经气血的功能。经络功能经络的主要功能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抗病邪等。例如,行气血可以保证人体各个部位得到充足的气血供应,营阴阳则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系统通过这些功能,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经络的生理功能气血运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确保气血畅通无阻。据《黄帝内经》记载,人体内有12条正经,它们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联络脏腑经络系统通过连接脏腑,形成紧密的联络网络。如十二经络分别与五脏六腑相对应,通过经络的沟通,实现脏腑之间的协调工作,维持人体健康。抗病防病经络具有抗病防病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研究表明,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如提高白细胞数量、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等,从而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经络的病理变化气血瘀滞经络的病理变化中,气血瘀滞是最常见的现象。当经络受阻时,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据统计,在临床病例中,约70%的疾病与气血瘀滞有关。经络阻塞经络阻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为经络不通,气血无法流通。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认为,经络阻塞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基础。脏腑失调经络的病理变化还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与脏腑相互联系,当经络不通时,会影响到脏腑的正常功能。例如,肝经不通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02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上沿胸部,经腋下,沿上臂内侧,至肘窝,再沿前臂内侧下行至手腕,最后进入拇指内侧端。该经络全长约45.5寸,共有11个穴位。穴位特点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等作用。其中,鱼际、尺泽、孔最等穴位是常用的治疗肺系疾病的穴位。这些穴位通过调节肺气,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应用手太阴肺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此外,对心悸、胸痛、肘臂痛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调理手太阴肺经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手阳明大肠经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前臂外侧上行至肘部,再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最后交会于颈部的人迎穴。全长约48寸,包含20个穴位。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主要具有清泻热邪、通肠润燥、理气止痛的作用。如合谷穴可清热解表、通络止痛,曲池穴则擅长清热解毒、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手阳明大肠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肠道疾病、肩颈部疾病等。对于便秘、腹泻、肩周炎、颈椎病等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免疫。
足阳明胃经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小腿外侧上行至膝盖,再沿大腿外侧上行至腹部,最后与任脉相交于人中穴。该经络全长约54寸,共有45个穴位。穴位作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功能。如足三里穴被誉为“长寿穴”,具有强壮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内庭穴则擅长清热、降火、止痛。临床应用足阳明胃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对于胃痛、便秘、腹泻、头痛、眩晕等病症有显著疗效。中医认为,足阳明胃经的调理有助于提升人体整体健康水平。
足太阴脾经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膝关节,然后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最终与任脉相交于腹中穴。该经络全长约45寸,共有21个穴位。穴位功效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主要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调经止痛的作用。例如,三阴交穴是常用的健脾穴位,对于调理脾胃、改善消化不良有显著效果;血海穴则擅长补血调经。临床应用足太阴脾经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对于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月经不调、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03奇经八脉
冲脉与任脉冲脉特点冲脉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两侧上行,至胸部,再向上环绕口唇。冲脉与生殖、月经功能密切相关,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任脉功能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起于胞中,沿腹部正中线向上,至胸部,再沿颈前正中线至面部。任脉主胞胎,调节阴经气血,对于维持月经、妊娠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冲任关系冲任二脉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