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医学经络腧穴学课件-手少阳经络与腧穴.ppt

发布:2025-02-03约2.91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述手少阳三焦经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人体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通道。它与人体多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手少阳三焦经的走行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少冲穴,循手背上行至腕,经尺泽穴,上行至肘外侧,沿上臂外侧,过肩胛,上至耳后,经耳尖,下行至颈侧,交会于缺盆,入耳中,连于脑,下行至胸部,经胁肋,沿腹外侧,过髀枢,下行至足,止于足小趾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径1从无名指尺侧开始循行2经手背上行至肩3沿颈侧上耳后4至耳尖并下行至面颊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功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缓解经络阻滞。调节脏腑平衡三焦功能,调理脾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治疗疾病治疗头痛,耳鸣,咽喉肿痛,肩背疼痛,胁肋胀痛,以及各种热病。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分布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手部的外侧,从食指尖开始,沿手臂外侧向上,经肩部到达耳后,共计21个腧穴,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耳部及头部。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主要治疗头面部、耳部、肩臂部的疾患,如耳聋、耳鸣、头痛、肩臂疼痛、瘰疬等。三焦俞(TH15)位置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主治胸胁胀痛,腹胀便秘,腰痛,目赤肿痛,耳聋,半身不遂,小便不利等。腕骨俞(TH14)位置腕背部,当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之间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疼痛、腕关节痛。肩髃(TH15)位置肩部,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髎穴前一寸。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麻木,瘰疬,目赤肿痛,耳聋,头痛,疟疾,半身不遂等。操作直刺0.5-1寸,可灸。京骨(TH9)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当指伸肌腱桡侧凹陷处。具有疏风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齿痛等。耳门(TH21)位置耳门穴位于耳垂前,当耳垂与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方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感,可放射至耳部、颞部。天窗(TH16)位置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0.5寸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失眠,癫痫,中风,狂躁。操作一般采用针刺或艾灸,针刺深度以0.5-1寸为宜,艾灸可施灸10-15分钟。外关(TH5)位置腕背侧,当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向上一寸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耳鸣、齿痛、肩臂痛、肘臂挛痛、瘰疬、疟疾、痄腮、黄疸、热病、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抑郁。支沟(TH6)位置位于腕背部,当阳池与腕骨之间,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处。主治头痛,目赤,耳聋,齿痛,咽喉肿痛,肩臂痛,瘰疬,热病,疟疾,瘾疹,肠鸣腹痛,便秘,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操作直刺0.5-1寸。注意事项孕妇慎用。阳池(TH4)位置位于腕背横纹中,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齿痛、咽喉肿痛、手臂疼痛、手腕疼痛、半身不遂。液门(TH2)位置位于上臂内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主治主治胸胁胀痛、肩臂疼痛、瘰疬、瘿瘤、耳鸣、耳聋、口干、咽喉肿痛等。腕骨(TH5)腕部,当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之间的凹陷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腕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手指麻木、癫狂、热病,以及神经衰弱、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放射至前臂。下廉(TH7)位置腕背侧,当阳池与支沟穴之间,尺骨茎突上缘,尺骨桡侧缘凹陷处。取穴方法仰掌,在腕背侧,当阳池与支沟穴之间,尺骨茎突上缘,尺骨桡侧缘凹陷处取穴。主治头痛、耳鸣、目赤肿痛、齿痛、肩臂疼痛、肘臂挛痛、瘰疬、腕臂疼痛、热病汗不出、指麻木。上郄(TH10)位置在上臂外侧,当曲池与肘尖连线的中点,肱桡肌与肱肌之间。主治热病,肩臂疼痛,肘臂挛痛,瘰疬,黄疸,耳聋,目赤肿痛,口干舌燥,齿痛。听宫(TH17)位置位于耳前,耳屏前缘,当颞骨颧突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耳痛,面肿,齿痛,目眩,头痛,热病。操作直刺0.5-1寸。艾灸5-10分钟。听会(TH19)位置位于耳前,耳屏上缘凹陷处,当颞骨颧突与下颌骨髁突之间。主治听会穴主要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痛、面瘫、齿痛、口眼歪斜等疾病。听会的主要功能及临床应用功能听会穴具有清热泻火、通经止痛、疏风止痒、利咽开窍、宁心安神的作用。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痛、头痛、面神经麻痹、咽喉肿痛、失眠、神志不清等疾病。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分布对人体的影响心脏功能三焦经调节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脑部功能三焦经与脑部联系密切,影响思维、意识和精神状态。耳鼻喉功能三焦经分布于耳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