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doc

发布:2025-04-14约5.8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戏

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言行、心理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对渲染环境、烘托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儿时岁月的真诚情感,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和善,理解课文酷爱劳动人民、憧憬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小说《社戏》。《社戏》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呼喊》。“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与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原作是一篇回忆性小说,先写在北京看了两回中国戏的经过与印象,写对“北京戏”没有好感,衬托出“我”对“社戏”的喜爱。接下来回忆“我”幼年时与农夫孩子看“社戏”的情景。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课文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2.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重点在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呈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和善、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挚友的真诚情意。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

【正音正字】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xù怠dài

撺掇cuānduo凫fú潺chán蕴藻yùnzǎo眷juàn

舀yǎo踱duó蹿cuān(旺)相xiàng撮cuō楫jí

【积累词语】

早出晚归装模装样不识好歹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课文以《社戏》为题,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务,前后还写了一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按故事情节发展、时空转移,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却全都讪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其次部分(“至于我在那里”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依据情节的发展,其次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开头至“我们立即一哄的出了门”),写去看戏前的波折。

第2层(“我的很重的心”到“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看戏途中的情景。

第3层(“最惹眼的”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

第4层(“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戏归来路途中吃罗汉豆的快乐情景。

第三部分(“其次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阅读鲁迅的作品。

?其次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采纳探讨法,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平桥村是个怎样的地方?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①“我”可以免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快乐地生活。②这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小挚友陪着“我”玩,彼此同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钓鱼,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溢了友爱和情趣。

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为中心情节的绽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在双喜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齐读第10段。圈出描写少年挚友开船动作的词语:拔…点…磕…架…。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挚友们的聪慧、能干的性格。

去赵庄看戏,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状物的?嗅觉:芳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好像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朦胧”在句子里是什么词?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模糊”亦然。

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形象真实地突出船行得快。

第12、13段与这一段有什么关系?“那声音也许是横笛”“果真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可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内容上来。

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又“自失”起来呢?“自失”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被漂亮的夜景沉醉而出神的原因。这一段美丽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农村夜景的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