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课《社戏》课件要点.ppt

发布:2016-03-18约3.91千字共8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易忽略的精彩处 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拓展: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童年回忆:   说说你在童年时有哪些有趣的事或有哪些记忆深刻的玩伴? 第三部分 看戏后的余波 自读第31至40自然段,讨论六六一公公的形象。 看得出来,他对孩子们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还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夸奖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为细心播种、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这么高兴,这正是劳动者淳朴厚道本质的表现。 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1、小说描写了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描写了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等人。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 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 “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10段第一句表明我 的 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原来的沉重沮丧变为轻松喜悦 。 3、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1)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高超、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夏夜行船(11--1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许也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视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表现船速之快和儿童丰富又充满情趣的心理,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修辞手法: 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比喻修辞方法,融情于景, 你认为第11、12节写得怎样,试作分析。 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水乡月夜图”,写出船行速度快,烘托“我”急切愉快的心情。抒发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阅读14~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船头看戏 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 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 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表现:稀奇、渐不明显、 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 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 白天看社戏 如今的社戏表演 朗读22~23段。 1、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偷豆,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视觉 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