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了解其文学成就。
3.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4.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传统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其是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文言文的古奥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以下是针对本节课《醉翁亭记》的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班级学生整体语文基础较好,但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困惑和压力。
2.知识方面: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具体到《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学生对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了解有限,对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认识不够深入。
3.能力方面: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内容,但在深入分析文章结构、挖掘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等方面存在不足。
4.素质方面:学生在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有待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方面表现良好,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待激发,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难度而缺乏学习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体验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3.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醉翁亭记》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言文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通过互动游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醉翁亭记》的预习资料,包括文章原文、作者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等,明确预习要求,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基本情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醉翁亭记》的主题,设计问题如“文章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和提问情况,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思考的疑问和初步的答案提交至平台或直接向老师汇报。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欧阳修的生平故事,引出《醉翁亭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文言文句式结构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加深。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文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知识点,掌握文章分析技巧。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醉翁亭记》,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学生的读后感,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按照要求背诵课文,并认真撰写读后感。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